最后的“草扇村”
影像记录
本报记者 何运斌 本报通讯员 伍碧飞 易连锡 文/图
“草扇好凉风,时时在手中,有人向我借,我要赶蚊虫。”盛夏“三伏”季节,记者在桂林市临桂区四塘镇面村采访,听到了这首童歌。据了解,面村编织草扇有200多年历史,在上个世纪一度是该村的主要副业。但到了现在,全村仅有3家人在编织这种草扇。
面村四面环山,地处沼泽,山边水田非常适宜席草、灯芯草、龙须草、蚂蟥边草等草类生物的种植,为编织草扇提供了良好的原材料。
扎草扇是费力的活,割草、选草、晒草、捶草……整个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特别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男女老少几乎都会这个手艺,并且分工明细,年轻的出门采集龙须草,割回来之后放在太阳下暴晒,晒干之后用槌子捶软。妇女和年纪长一点的在家编织草扇。当时的市场价每把5分钱,相当于当时一碗素米粉的价格。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出口增多,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厂商竞相来面村高价收购,面村的草扇曾一度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随着电风扇、空调等电器产品的出现,面村草扇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如今,年轻人大部分外出打工,整个村庄只有骆振科、李玉招、骆串妹等3家人在做这个行业。“社会经济发达了,有些民间手工艺,有些值得回顾的东西才有意思。”骆振科称。
新闻推荐
都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打铁,是一门古老的手艺,当人类进入铁器时代,便与铁有了解不开的情结。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布满街道村落的铁匠铺子,如今却已难觅影踪。在美丽的临桂县会仙湿...
临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桂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