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几十年不分家,吃住在一个屋檐下———瑶乡里,有一个和睦的五世同堂大家庭

桂林日报 2016-08-02 02:06 大字

?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其乐融融。

?兴致来了,黄方凤陪父亲拉二胡

?相隔九十五岁的对视十分温馨

本报讯(记者蒋伟华通讯员李辉朝廖小玲文/摄)都说亲兄弟,明算账,特别在农村一些兄弟姐妹为了财产之争往往闹得面红耳赤,不过在临桂区宛田瑶族乡庙坪村,有一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几十年来他们不分财产、不分家,吃住在一个大家庭下,成为附近闻名的和睦家庭。

近日,记者来到庙坪村,走进这个大家庭。这是一个老式亩楼,占地约三百平方,走上二楼,一家人正在聊天,72岁的黄方凤招呼儿孙们热情地搬出板凳倒上茶水招待记者。

“我还算年轻的。”等记者坐下,他乐呵呵地从房间里扶出其父亲———95岁的黄流付,只见老人穿着高筒靴,说话思路清晰。黄方凤告诉记者,父亲比较独立,他们在外面忙的时候就自己做饭吃,为了能走稳就穿着高筒靴。

正值暑假,家里孩子不少,十分热闹,黄方凤说,自己的独子,后来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又各有两个孩子,现在家里最大的95岁了,最小的6个月,已经是五世同堂了,一家人多的时候要两张桌子才能坐下吃饭。

他说父亲恰好跟中国共产党同龄,年轻的时候还被国民党抓过壮丁,所幸后来国民党败了,所以父亲十分感谢共产党的好,没事的时候就拿出二胡拉“共产党好”的曲子。后来父亲成家后一直在家务农,只生了他一个孩子,生活比较清苦。不过父母非常和善,从不与邻里争吵,也正是邻里关系好,让他也耳濡目染,在村里口碑极好,上世纪70年代,家里建房子,因为劳力少,村里有力的出力,有木头的出木头,最后终于将现在的大木房建好。

“父亲经常教导我们要与人为善。”黄方凤自豪地说,父亲不仅教导他与邻里和善,还要他教育后人子孙之间也要和睦相处,所谓家和万事兴。所以,后来自己的儿子、孙子都成家了,他一直都没分家,儿孙们都在一起吃住,有钱一起用,有困难一起度过。良好的家风,让母亲也活到了90岁,直到4年前才去世。

“来,让老爷爷抱一下。”说话间,玄孙媳妇抱着6个月大的女儿送到95岁的黄流付手中,老人见状十分开心,双手接过孩子,轻轻地拍着,孩子也很听话,不时地跟老人对望。

“来,拉个二胡给你们听。”在抱完孩子后,老人一时兴起,拿出自己最心爱的宝贝——— 二胡,拉了起来,记者仔细一听原来是“共产党好”,黄方凤见状也拿出一把二胡跟父亲对拉起来,曲子响起连在厨房做饭的儿孙也出来看热闹,整个屋子里弥漫着温馨的气氛。

“几年前,我还是把家分了一下。”黄方凤说,母亲去世后,他也觉得父亲的年龄确实大了,自己也到古稀之年了,就想着要多陪陪父亲,于是将自己在山里养的100多只羊分给了两个儿子。

他说,农村里最怕分财产,特别是房子和地,但没想到他的两个儿子却很谦让,在分房子的时候,他本来想用传统的抓阄,但这时,小儿子却主动地说:“哥,你先选,选完就是我的,两兄弟还抓阄干什么。”儿子之间的互相谦让让他十分欣慰。

虽然将大木楼分成了几份,但其实只是象征性地分,一家人平时还是在一起吃饭,谁有空谁就做饭,做好了后就叫上老人一起吃,现在黄方凤的孙子、孙女们也在外面工作了,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儿女,平时没事的时候就经常回来看看老人,谁有困难了就互相帮忙,从来没吵过架。而黄方凤的儿子为了照顾老人也没有出去外面打工,一家人其乐融融。

对此,宛田瑶族乡党委书记苏艳华表示,宛田是个瑶族乡,而庙坪是个瑶族聚集地,以前由于生活条件恶劣,数百年来,瑶民之间互相帮忙、邻里家庭和谐已蔚然成风,五世同堂还在一个屋檐下吃住的情况正是这种风气的最好见证。

新闻推荐

2016年7月份城市管理绩效考评结果公布

根据《桂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桂林市城市管理绩效考...

临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临桂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