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图6桂林市“十三五”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图
(上接昨日第四版)
第二节扩大开放合作
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区域合作和内外联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引进资金、智力和先进管理技术,广泛开展产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生态等领域合作,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扩大国际交往,发挥友好城市和民间外交作用,吸引和集聚各类国际组织总部、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完善与国外其他城市的沟通联系机制。实施外贸振兴计划,提升外贸竞争力。大力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载体的作用,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平台,扩大与东盟国家旅游和贸易往来,开拓拉美、非洲、中东等新兴出口市场。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重点支持机电、医药、橡胶和绿色农产品出口。加快技术转让、跨境旅游、研发设计等服务贸易出口,提高出口产品服务和质量、档次和创新要素比重,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支持企业开展重大项目国际合作和工程承包。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出口加工贸易。鼓励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农林产品等进口,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园区,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兴贸易方式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外资利用方式,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技术,以及健康养生养老、金融保险、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产业领域。重点在产业链上补短板、填空白、提档次,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强链”、既有产业“补链”,引进国有大型企业和世界500强“建链”,抓住国家及大型企业集团战略布局机遇“抢链”。推动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引进外资质量。鼓励优势企业有序走出去,提高对外投资质量和效益。
全面深化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战略支点建设,探索建立与北部湾、珠三角、长株潭、成渝等重点经济区的合作机制。加强与国内城市经济、文化联系,积极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高铁经济带发展,构建以旅游为纽带、以产业为基础,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区域合作新格局,打造多区域合作发展的新高地。到2020年,外贸出口总额突破13亿美元,五年累计利用外资超25亿美元,引进国内资金3000亿元。
专栏8开放合作重大建设工程
对外开放:国家铁路一级口岸建设工程、中国-欧盟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
出口贸易:国家和自治区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出口东盟水果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加工贸易园区。
区域合作: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湘桂湘江上游生态经济合作区。
第三节推动创新创业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创新创业鼓励政策,设立扶持创新创业专项资金,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促进发展,创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
培育创新型企业。完善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支持科技型骨干企业建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围绕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前沿产业进行科技攻关,突破核心关键技术。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或以科技成果出资入股创办企业。五年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0家,2-3家企业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双向设立研发机构,支持重点产业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协同创新水平。做大高新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定期举办成果交易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综合利用。利用“互联网+”,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拓展创新创业空间。发挥桂林国家高新区的培育孵化、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建设桂林国家大学科技创新创业园,创建桂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秀峰及叠彩产业孵化园等一批孵化基地。实施“引凤还巢”工程,在临桂、全州、荔浦等县区建设5个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到2020年,建成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0家、研发中心30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0家。
完善体制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与激励机制,探索新方法、新模式推进科技与文化、金融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市场机制,设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和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关键环节和高技术创业企业。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推行“漓江学者”、“杰出创新创业人才”、“拔尖人才”等工程,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人才小高地项目化管理,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创新、落实人才政策,健全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流动配置及保障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家精神,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全球眼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
专栏9创新创业重大工程
科技创新重大工程: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程、重大技术攻关工程、人才培育工程、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创新企业培育工程。
创业服务工程:建设创业平台、开展创业培训辅导。
第十章传承发展彰显桂林文化新魅力
寻找桂林文化力量,深入挖掘桂林文化价值。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桂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彰显桂林文化新魅力。
第一节繁荣文化事业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公益文化设施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社会开放。到2020年,全市图书馆和文化馆(站)全部达到三级馆(站)以上。
加强对文化类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引导、扶持和管理,促进规范有序发展。加大政府向文化类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扶持群众文艺团队发展,继续办好“百姓大舞台”、“百姓大讲坛”、“漓江之声”和“桂林读书月”等群众性特色文化品牌活动,鼓励企事业、社团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引导节日民俗、传统体育、广场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健康、规范、有序开展。推进红色文化、社区文化、乡土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先进性别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多姿多彩、传递正能量的社会文化形态。
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创作更多体现桂林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美术、艺术等文化精品,争取在国家、自治区级奖项中取得新突破。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进优秀文化遗产、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和优秀出版物推荐活动。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加强文化活动的国际交流,支持文化走出去,扩大桂林特色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点推进灵渠、靖江王府王陵、甑皮岩等历史遗址以及一批古镇、古村、古街区的保护,争取灵渠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积极申报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补一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注重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保护。加强广西文场、渔鼓、桂剧、彩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传承,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和传习场所,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争取申报国家级桂派戏曲曲艺艺术文化(桂林)生态保护区。
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实施文化人才能力培养计划,引进文艺名家,培养领军人物。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实施“千村万名”农民文艺骨干培训惠民工程。
第二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以文化创意、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和数据、动漫等产业为重点,依托桂林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文化产业突破式发展。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
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发展数字文化、网络文化,成立桂林网络电视台。鼓励实力强的出版社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组建发行集团,建设印刷出版产业园,打造区域性传媒中心。建设桂林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支持动漫企业做强做大,将动漫产业打造成为桂林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建立和完善旅游演艺产业发展机制,延长产业链,打造若干演艺品牌,培育一批演艺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建成演艺之都。
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发掘、整合文化资源,以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质,培育桂林山水、长寿养生、民族风情、红色文化等文化旅游品牌。重点发展山水文化旅游,演绎桂林山水文化故事;整合挖掘长寿健康养生旅游资源,重点推进永福等养生长寿文化资源开发,打造中医药文化养生基地;在少数民族区域发展民族文化体验旅游;重点在市区和灌阳、兴安、全州等县发展红色旅游。建设兴安秦汉文化特色主题城镇、临桂五通农民画艺术、恭城儒家文化主题城镇等一批个性突出、风情浓郁的文化旅游精品。
第三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导正确价值取向,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
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风尚,建设和谐桂林,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制度,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构建信用信息网络和信息统一共享平台,建立健全诚信体系管理机制。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文化。
专栏10文化重点建设工程
文化事业建设工程:科技馆、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灵渠等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标识体系建设工程。
文化产业建设工程:创意文化、印刷出版、鸡血玉、根雕等文化产业园建设工程。
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诚信体系建设、文明城市创建工程。
第十一章和谐共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期盼
加强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城乡居民福祉,实现全市人民群众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一节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推进教育协调发展。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大力发展城乡普惠制幼儿园,扩大公办幼儿园数量,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规范学前教育管理,提高学前教育保教水平。到2020年,学前教育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5%,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超过80%。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重点乡镇、县城和中心城区实施中小学校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及寄宿制学校建设,满足市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需求,消除“大班额”、“大通铺”和“入学难”问题。到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超过95%,所有县(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评估验收。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工程,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优化普通高中学校布局,逐步推进完全中学高、初中分离,逐步撤并乡镇普通高中,鼓励普通高中集中县城办学。支持龙胜、恭城等少数民族县普通高中以及一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打造高中教育质量品牌。实施职业教育突破发展工程,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新建桂林职业技术学院。围绕产业发展和扶贫攻坚,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创建示范性职业学校、示范性专业、示范性实训基地。深化市县中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实行中职免费教育。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92%。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构建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
支持驻桂林高等学校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建设面向东盟的人才教育培训基地。重点支持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搬迁、升本,走特色型高校发展道路。
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模式,推进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完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办好特殊教育。
专栏11教育重点建设工程
学前教育建设工程: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解决“入园难”问题。
中小学建设工程:完成桂林中学临桂校区建设、十八中雁山校区、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新建、改造、扩建一批县区中小学学校。
中小学师资素养提升工程:实施中小学校长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名师名校长培养培训计划、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
第二节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整合医疗资源,调整优化医疗机构布局,加强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建设,建成桂林旅游综合医院,继续推进县(区)、乡镇(社区)、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市、县精神卫生中心建设,提高医疗救治能力。
加大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控力度,实施地中海贫血防治计划,积极预防职业病、慢性病和地方病。实施两孩政策,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减少新生儿出生缺陷。加强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在临桂新区建设新的市疾控中心。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完善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体系,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体系和监管、监测能力建设,健全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成果。新建广西(桂林)医疗器械检测中心,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用户提供技术服务。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扎实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善社区、乡镇、农村体育健身场所和设施,鼓励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
第三节完善社会保障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促进就业创业。加强就业服务,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实名制登记和就业援助政策,稳定就业形势,将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职业培训行动,重点对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进行免费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素质。加快发展产业经济,健全政府购买就业岗位、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机制,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支持返乡人员因地制宜围绕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开展创业。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创造条件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确保居民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高于城镇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健全工资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支持居民参与投资和发展实业经济,增加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推进价格机制改革,形成科学、规范、透明的价格监管制度,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社会保险全覆盖。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城乡居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好三项保险制度人员的转换与衔接。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不断健全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扩大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参保人员的待遇水平。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发挥医保控费作用。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接续平台,全面发放国家统一标准的社会保障卡,实现信息资源有效共享。做好各类社保制度的衔接和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工作,为全体参保对象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和风险防范。
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强社会救助能力建设,筑牢民生保障底线。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等群体给予特困人员供养。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公租房、廉租房并轨制度。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健全应急救助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的合法权益,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空巢老人。发展慈善事业,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完善鼓励回馈社会、扶贫济困的税收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第四节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适应社会转型新形势,转变社会治理理念,创新治理模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建设平安桂林。
加强法治建设。规范政府职能,推进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完善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加强对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经济发展、生态建设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建立重要政府信息及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定期有序发布机制。强化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廉政建设,严厉查办各类腐败案件,防止权力滥用。制定地方立法程序,完善地方立法体制机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切实做好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
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发挥群众性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协同作用,动员和组织公民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形成社会治理和服务合力。推进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完善村民自治、社区自治制度,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权责一致、条块结合、各司其职的社会治理新体制。维护群众权益,建立顺畅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完善信访、民意调查和协商谈判等制度,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社会监督、承接社会服务等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作用,共同维护群众权益,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
深化公共安全建设。加强公安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科技化水平,加强天网工程运用、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推进网络在线安全监测,打击网络犯罪,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布局建设乡镇消防机构,加快新技术新装备在公安、消防、卫生等领域应用,提升快速反应和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地震、气象灾害、矿山隐患、地质灾害、虫灾、外来有害生物、森林火灾、城市火患、山区连片木板房火患等灾害的防治。严格安全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重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对台等政策,密切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第十二章乘势而上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
紧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宽带中国”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强交通、能源、信息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完善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网络,提高城乡通信保障能力和信息网络覆盖,加快形成功能完善、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第一节打造综合交通节点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对外衔接能力,提高综合运输服务水平,完善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功能,建成全国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打造“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综合交通节点城市。
完成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旅客吞吐能力达到1200万人次,完善机场集疏运系统建设;加密国际主要客源国和国内省会城市及主要旅游城市的新航线,优化既有航线航班,支持桂林航空公司发展,打造服务功能完善的国际区域性航空旅客集散枢纽。规划建设一批通用航空机场。
加快推进湘桂铁路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建设桂林北动车运用所、桂林西货运中心,完善高铁场站配套服务设施,提高铁路枢纽保障能力和运输效率。争取将张家界经桂林至海口、厦门经桂林至昆明、百色经河池至桂林铁路列入国家中长期路网规划,增强桂林铁路枢纽功能。
完善出省连市高速公路网络,实现县县通高速。开工建设荔浦至玉林、灌阳至平乐等一批高速公路,建成阳朔至鹿寨、资源至兴安、桂林至三江等高速公路。加快推进桂林至柳城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实现开工建设。
优化市域交通网络,推进连接资源富集区、产业园区、旅游景区、高铁场站、高速公路连接线等重要节点的道路建设。完成国道321桂林至阳朔、全州(才湾)至资源(梅溪)、资源(枫木)至兴安(界首)等公路建设,改造灌阳(洞井)至灵川(大境)、灌阳(永安关)经水车至灌阳县城等公路,实现国省干线路网的升级改造。推进旅游公路建设,完善旅游公路服务设施,支撑旅游景区对外沟通能力,重点加快龙胜生态旅游扶贫公路大环线等旅游公路建设,实现重要旅游景区与公路网络有机连接,提升交通服务旅游水平;提高县乡联网道路技术等级,加快危桥改造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建设,提升公路安全水平。完成桂林汽车客运南站、北站等综合客运枢纽示范建设。
加快推进桂江(漓江)航道工程和巴江口船闸扩能工程建设。改建磨盘山、竹江等客运码头,提升服务能力;新建平乐珠子洲等货运码头,提高货运能力。积极开展湘桂运河、桂柳古运河等航道工程的规划研究。
第二节加强能源保障
以能源结构调整为导向,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地方电源保障能力。开发、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构建清洁、安全和稳定的能源保障体系。
加强电网建设,提高电力保障能力。新建桂南500KV变电站,建设骆驼220KV变电站、宝象220KV变电站等一批送变电工程,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提高供电效率。加快以风电为代表的电力和配套送出工程建设,建成龙胜、兴安、灌阳、恭城、全州、资源风电场,装机总容量达到150万千瓦以上。推动分散风能资源的开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支持生物质发电,建设兴安太阳能示范基地,提高地方电源规模。继续推进天然气推广利用,加快天然气支线管网、城市燃气管道、加气站等规划建设。加强油气输送管网安全保护和隐患整治。运用新技术,在能源生产、运输、转换、消费等环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到2020年,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50%左右,城市燃气普及率98%,县县通管道燃气。
第三节加快建设智慧桂林
实施大数据战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强化信息技术应用,以服务旅游、服务民生、服务产业为中心,推进智慧桂林建设,促进城市管理与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广播电视网,实现“三网融合”,建成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信息传输网络。提高桂林信息网络出口能力,完善市域网络,加强物联网骨干网和“无线桂林”建设,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及3A级以上旅游景点等热点区域免费公共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实现农村广播电视、互联网村村通。到2020年,实现中心城区、城镇、产业园区光纤网络到户全覆盖,4G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和95%以上自然村。
提升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建材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推进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完善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中的应用。强化信息化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大力推进智慧旅游,以信息化促进服务业的提档升级。强化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实施社会信息化应用工程,加快推进科技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灾害救援指挥、疫情预警预报以及社区服务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提升民生领域信息服务能力。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建立市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基础数据库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桂林数据备份中心。
专栏12信息化重大建设工程
智慧城市典型工程:基础网络、城市信息资源整合、公共信息平台、信息安全保障、智慧城建、智慧市政、智慧生态、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应急、平安桂林、智慧社区、智慧人社、智慧国土、智慧卡、智慧教育、智慧健康、智慧产业、智慧园区、智慧农业、智慧旅游专项工程。
地理空间框架系统建设: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设、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应用示范系统建设、支撑环境建设及标准规范与政策机制建设。
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城乡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实现110、119、120、122“四台合一”。
信息惠民工程:平安城市、社会保障、养生养老、政府公共服务、社区服务、医疗保险等信息工程。
第四节提高中心城市承载能力
坚持“适度超前、完善功能”原则,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实施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城市道路和桥梁建设,提高路网连通性和可达性。完成龙门大桥建设和漓江桥改造,建成香江饭店立交等4个立交桥和万福东路、阳江路等建设工程。建设城市饮用水第二水源,完成临桂区供水工程。在城市新区、新建道路和各类园区开展综合管廊试点,统筹推进电力、通信、给排水等管网建设。实现市区和城区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集中式饮水工程全覆盖。
推进城市大公交系统建设。创建公交都市,发展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设立公共交通专用通道,优化站点和线路设置,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出行系统。完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作,争取湘桂铁路市区段向西改线,将现有铁路作为城市轨道交通通道。加快航空、铁路、公路与城市公交之间的衔接工程,实现“零距离换乘”。
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优化生活环境。加大历史文化街区、地方特色建筑等“桂林符号”的保护和修缮,留住“桂林记忆”,提升城市品位。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吸水保水能力。
提升城镇生活设施服务功能,统筹规划建设城镇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停车场、市场等社区生活设施布局,建设安全高效便利的生活服务和市政公用设施网络体系。加强生态公园建设,提升绿地面积和功能,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平方米以上。
专栏1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工程:道路建设改造、断头路联通工程、供排水设施建设、综合管廊建设、停车场建设、消防设施改造等。
城市环境提升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园林绿化工程等。
水源建设工程:城市供水工程,各县及重点乡镇备用水源建设工程。
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工程:七星区福隆园片区、下关村、穿山塔山片区棚户区改造,叠彩区福利路铁路、芦笛路棚户区改造。
(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大家在一起唱山歌是每年“禁风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过节了,来,吃个糍粑吧!?为了看彩调,两平方米的桌子...
临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桂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