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仙,追寻弹棉花的辉煌与没落
?把棉线铺好,再把棉花铺上,就可以开始弹棉花了。
▲或许有一天这些传统工具都将消失。
▲现在做棉被的人越来越少,店里显得有些冷清。
□本报记者蒋伟华通讯员李辉朝文/摄
入冬时,人们开始添加衣物,被褥也逐渐加厚。一些人会打新的棉被过冬。
打棉被曾是一个吃香的行业。临桂区会仙镇曾有3个村子600多户,家家帮人弹棉花打棉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行业正在消失,如今600户只剩下8户还在打棉被。近日,记者来到会仙镇,对这几个最后的“坚守者”进行了采访。
会仙镇双山村就是3个村中的一个。68岁的村民秦锡藩告诉记者,他10多岁时就跟着父亲开始弹棉花,至今已有50多年。据村里的老人讲,弹棉花打棉被在镇里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秦锡藩清楚地记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会仙镇的双山、印山、竹陂3个村加起来有600户左右,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打棉被。特别是到了冬天,有的村民还拖家带口出去帮人打棉被。
“当时打棉被的收入还是不错的。”他介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帮人打一床棉被,一斤棉花就可以赚到四五块钱,一天打两床就可以得到几十块钱。除了淡季,一年下来可以赚到三四千块钱,这在当时已经算是高收入了。由于这3个村村民棉被打得好,除了附近村子的村民来打棉被外,外县的村民也来找他们帮打棉被。一户村民打得多的一年要打三五百床,到了冬天还出现排队打棉被的景象呢。
不过,这种辉煌在10多年前就成为历史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选择在商场买被子的人越来越多,村里打棉被的人越来越少,大多数村民选择外出打工。此外,村里用传统工具打棉被的已经很少了,为了提高效率,大家往往选择用机器打。
记者跟着秦锡藩走进会仙镇街上一家棉被店,店内摆满了棉被。村民刘开平等人为记者演示了用传统工具打棉被的过程。刘开平说,打棉被的人往往是自己带来老棉被翻新,所以第一步就是要将老棉被全部打松散。
只见他拿出一张弓,将一根弹性极好的绳子拴在弓的两头,再将一根竹子绑在腰间,用一根绳子将竹子与弓的一头拴在一起。最后拿出一个木锤,一边把弓弦对着棉花,一边用锤子去锤。棉花随着弓弦的移动慢慢蓬松起来,逐渐变得松散。
弹棉花的时间要看棉被的大小而定。棉花被打松散后,就铺在一张网线上,然后用特制的线将松散的棉花固定起来,就成为了一个棉胎。随后再经过压棉胎等流程,一床棉被就成型了。一般情况下,一床棉被往往需要四五个小时、六七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如今,打棉被的价格上涨了,一般一斤要收25元左右。即使价格上涨,但村里愿意帮人打棉被的人仍越来越少,现在村里难以找到打棉被的师傅,大家都搬到了镇上。
“现在只有8家了。”刘开平介绍,他现在一年只能打几百床棉被,来打棉被的以中老年人居多,大多数年轻人还是喜欢去市场上买棉被。为了节约时间,他们往往选择用机器来打棉被,村里传统打棉被的工具也陆续损坏丢弃了。他们担心或许有一天,随着机械的使用,用传统工具弹棉花打棉被的人越来越少,甚至消失。
把弓上好弦才能弹棉花。
村民刘开平用传统工具打散棉花。
新闻推荐
▲村民在清理石碑。山寨保存下来的石碑。...
临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桂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