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与桂林师范的抗战情缘
往事如烟
莫喜生 李珠营
百年之计树人,
教育根本在心。
桂林师范仁为训,
克己复礼泛爱群。
洛水之滨,大岭心村。
心地耕耘,普雨悉荫。
丰子恺先生为桂林师范创作的校歌,已经传唱八十年,激励了千万学子的仁爱之心。
当时的省立桂林师范设在今天的临桂区两江中学。当抗战烽火燃向桂北时,在学校任教的文化界名人亦不遗余力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抗战宣传之中。
随着抗战的推进,大批文化界人士从全国各地云集桂林,办报刊,撰文发稿。桂师负责人唐现之聘请了许多知名学者和名人为教员,如张向山、贾祖璋等名家亦到校为学生答疑解惑,授道传经。
抗战爆发,唐现之邀丰子恺来桂林。当时的广西堪称抗战模范省,桂林是抗战文化城,丰于是欣然应邀。1938年6月丰子恺举家抵桂,正值唐现之筹办省立桂林师范。他几番聘请丰子恺任教国文,丰先是婉言谢绝,后聘他兼任国文和美术。盛情难却,丰先生提出三点建议:不住校;有权自选国文教材,不照搬课本篇目;保留开明书店编辑职务。唐一一答应,还安排房间让他课间休息。
丰子恺觉得桂师“以艺术兴学,以礼乐治校”,此举实比抗战建国更深远:“凡武力侵略,必不能持久。日本迟早必败。我们将来抗战胜利,重新建国的时候,就好比吾人大病初愈,百体疲乏。需要多量的牛奶来营养来调理,方能恢复健康。桂师便是奶牛,应该把它好好地保藏起来,留给将来。”丰子恺其画其文亦如其人,皆朴实厚重,常使人会心一笑。源于临桂大瑶山的义江,流到两江镇段始称洛清江,故丰子恺在为省立桂林师范写的校歌中称其:“洛水”。
丰子恺全家住在离校3公里远的畔塘岭村谢四嫂家,每日往返6公里,先生笑称“锻炼身体”,从未迟到过一节课。1938年冬的一场大雪,天气特别冷,高师一班全班学生静坐等待国文老师前来。钟声响毕,一长者步伐稳健,满身雪花,着深色长袍,蓄长须戴墨镜,他就是学生慕名已久的丰子恺。
丰先生给每位学生一篇“辞缘缘堂”。“缘缘堂”是丰先生的书斋,珍藏几万卷图书和弘一法师剃度前赠送给他的珍贵物品,散文集《缘缘堂随笔》就是在此完成,他把对日寇暴劣的仇恨灌输给学生;选讲李煜《相见欢》《清平乐》《虞美人》等词,借亡国君的镜子给学生敲响警钟,抨击“亡国”论调。
先生在桂师完成的《教师日记》,记录了他来广西省立桂林师范任教的乡居生活、家务琐事、友朋往来等。他在《序》中曰:“及抵两江,安居而有定业,生活又成平凡,然蛮夷猾夏不已,神州丧乱日甚。吾身虽得安,后敬业于山水之间,吾心岂能如故园平居时之悠逸哉?夫往而不返时也,兴而不息者感也。而况得虎口余生,睹苍生之浩劫,吾今后岂得优游卒岁,放怀于云林泉石之间哉?于是立此日记……”
桂师抗日热情高涨,丰子恺也积极参与抗战宣传。他担任学校壁报和抗战漫画的宣传指导,带领学生宣传抗战;他的抗战漫画被学校制版印刷,作为宣传资料各处张贴;丰子恺先生精神抖擞,沿着义江步行,往返30公里和师生一起去永福县苏桥镇伤兵医院慰问将士。
1939年,丰子恺儿子新枚降世,很多文化界朋友都从桂林远道来两江镇看望,胡适之、王鲁彦、陆联棠、张梓先、宋云彬、贾祖璋、巴金、王西彦等,一时间,众多文化名人聚集两江枫桥,把酒言欢,成为桂林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景观。
新闻推荐
本报临桂12月11日电面对困难,临桂县地税局沉着应对,千方百计打好组织收入攻坚战,11月份有效扭转了收入下滑局面,截至今日,该局累计组织各项税收收入14.32亿元,同比增收8851.24万元,增长6.59%,组织收入实...
临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桂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