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村”里的领路人——— 记临桂区五通镇江门村党总支部书记陆良德
▲陆良德(右一)到村民家中征求意见。(临桂区委组织部供图)
□本报记者陈娟
盛夏时节,走进临桂区五通镇江门村,立刻会被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蓬勃气象吸引,整洁的水泥路在脚下延伸,村前水系景观工程大气美观。树荫下乘凉的几位村民聊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说:“我们选对了班长,找对了领路人,负债村才变成今天的幸福村!”
“我生在江门村、长在江门村,为家乡建设出力是应该的。”今年53岁的陆良德说。他是有29年党龄的党员,当村干部也有22年,1999年担任村党总支部书记后,要改变家乡面貌的想法更加清晰而坚定。
上世纪90年代末,江门村还是一个负债村。村民们想将一块集体林场分到户,各自经营。但陆良德却想到林场分到户后,管理容易缺乏,产生不出大效益。为此,他连夜挨家挨户做工作,甚至向村民承诺,如果集体林场不出效益,他就引咎辞职。
为了实现这一承诺,陆良德购买了书籍自学林业技术,请专家指导改良树木品种和提高土壤质量。经过10多年的努力,这片林场已拥有林木面积近5000亩,年收入近30万元。为了他人的利益,甘愿把自己的“乌纱帽”拿来当赌注,陆良德就是这样一位村官。22年来,他始终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大胆改革和创新,将从前的负债村变成了如今的小康村。
考虑到江门村水利资源丰富的特点,在集体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陆良德发动班子成员以等不起、慢不起的决心,摒弃“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陈旧观念,大胆吸收民间资金,创办股份制企业,建起了一座总投资280万元的水电站,每年又为村集体经济赢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江门村党总支部辖河坡、周村、下江门3个分支,共有党员64名。陆良德深知,有一支好的队伍才能为村民提供更好的服务。陆良德在加强班子建设的同时,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走访群众等多种形式,主动听取意见建议,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联系户制度,实行“三公开、两办法、一承诺”,做好党务、村委、财务的定期公开,认真落实村日常管理办法及民主监督办法,强化江门村的民主管理。在制度管理下,江门村党务、村委、财务管理规范,公开及时,长年设置了意见箱,随时接受群众反映意见及监督。一系列规范务实的制度、扎实有效的措施,江门村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对党组织也越来越信赖。
村民的腰包鼓了,陆良德又带领班子和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在民生工作上下大功夫。2014年,村里自筹和申请上级资金项目120多万元,打造周村村前水系景观工程,新建了龙田村文化活动中心。近3年来,该村累计投入120多万元,用于村容绿化、亮化、美化和文体娱乐设施建设,完成5个自然村6公里的巷道翻新,使2400多人受益;为全村570户2400多人交纳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近9万元,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100%。完成农村改厕、改厨475户,整个村委改厕、改厨率已超过83%;投资110万元修建了一座高规格的村级敬老院,让农村的孤寡老人老有所养;开展助学工程,村里每年给予考取二本以上的大学生500元以上的奖励。
近年来,江门村多次被自治区、桂林市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红旗村”等称号。陆良德说,他会继续努力干下去,和村民一起把江门村建得更美更好。
新闻推荐
▲保存在校内的教育家陶行知为两江中学的题词莫喜生摄▲古色古香的桂师校园莫喜生摄广西省立...
临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桂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