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江两岸的古桥文化
?另建水泥桥是保护古桥的方法之一
榜山村“亲家桥”
▲高基头村“于公桥”
▲义宁通往灵川古道的“友谊桥”
▲用杉木做成傍人之福的“添丁桥”
□周荣华文/摄
义江从临桂县宛田瑶族乡丁岭界发源,流经宛田、中庸、五通等乡镇,全段约40公里长的河流有大大小小20多条的支流、小溪汇入,是临桂县境内最大的河流,所以也叫临桂的母亲河。义江两岸有两三百个自然村屯,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古代人民在义江支流、水沟上修建了一座座恰如瑰宝的古石桥。一座古桥一段历史,一段故事,传递着古代劳动人民质朴的品德与建筑文化,值得我们去探讨,去书写。
榜山村“亲家桥”
五通镇浔江村委榜山村有一座“亲家桥”,位于该村的东面,距村子约150米。该桥为三孔石拱桥,每孔跨度3米,桥面宽度3.1米,离水面高度约2米,桥梁总长度10.8米。
笔者来到“亲家桥”采风,碰到榜山村83岁的老人家廖芬妹在桥底下的水埠洗衣服。老人说,她从茅山村嫁来这个韦姓村已经有60多年了,桥仍然是原来的桥,只是10多年前有一辆拖拉机从桥面翻下桥底,把几块桥石压斜凸出来,但这座桥现在还很坚固。老人还说,这个村的村风比较好,大家和睦相处,韦、李、黄是小姓,但凡有红白喜事,陆、周大姓的人家都来帮助,也许与这座桥有关联。
这时,村民黄荣华刚好也路过这里。黄荣华指着中间一拱最中央的一块料石说,他们小的时候还看见那块石头刻有文字。为此,笔者用毛刷洗了许久才隐约出现“本村,沐恩弟子陆元儒”几个字。黄荣华还说,桥的下方同样的位置还有周杏元的名字呢。
傍晚时分,老人三三两两歇息于此,漫步桥上,孩童奔走于桥上桥下,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笔者采访了周龙恩等几位老人。他们说,据先辈传下来这座桥是明朝初年建造的,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当时,村里最早的是陆、周两姓的人来榜山村立宅居住。陆元儒的儿子当时到了该结婚的年龄,而周杏元的女儿也年方二八,也该谈婚论嫁了。陆元儒想娶周庆元的女儿做儿媳,周杏元说:亲戚无万代,积德荫子孙,我们何不修一座“亲家桥”,让子子孙孙永远惦记我们曾经是亲戚,世世代代和睦相处呢?两人一拍即合,共同出资建起了“亲家桥”。从此后,浔江、白马、步厄、茶洞等30多个自然村的人赶义宁圩(五通圩)经过这里都不需蹚水过河了。
陆、周两姓结成“秦晋之好”后,相处得亲如兄弟一般。后来。李、韦、黄等姓氏的人迁居到此,大家都以“亲家桥”为偶像,和睦地相处在一起。
南村“乳奶桥”
早就听说中庸乡南村有一座“乳奶桥”,说是产妇没有奶水喂养婴儿,刮下“乳奶桥”乳头的石粉熬水喝,即可有奶水了。近日,在西寨村74岁退休老师石远益的引领下,笔者目睹了这座流传千年的“乳奶桥”。
南村位于中庸街的西面,与中庸圩仅1公里之遥。从中庸街往西的一个路口进入,绕过中庸乡初中的围墙,然后经过南村大门楼往左边走约100米即到了南村。
南村有一棵古老的榕树,看样子也有一定的历史了。榕树的前面有一条水沟,往上面走约30来米就看见“乳奶桥”了。此桥不大也不长,是一块长约2.5米宽约0.7米的石板铺就而成。前几年村里要修路,为了保留“乳奶桥”,就紧贴着“乳奶桥”的旁边修了水泥桥,既使桥面加宽方便机动车通行,又保护了这座古桥。
性情耿直的石老师一到“乳奶桥”,就脱下鞋子卷起裤脚下到水沟去,然后到桥底下寻找“乳奶”。然而,他用手摸了好久始终没有找到。石老师说,他就是住在西面那边隔这里只有一里路的西寨村,不但小的时候经常来这里玩耍,就连10多年前还看见桥底下的“奶房”在,今天是不是见鬼了?
就在这时,南村年近古稀的李子林老人路过这里。看见石老师满头大汗的样子,就告诉说不用找了,前几年修水泥桥的时候为了加宽桥面,就把“乳奶桥”往上面挪动,不小心就将两个“奶房”弄断了。
传说很久以前,南村有一位妇女生产七八天后一直没有奶水喂养婴儿,全家人都干着急。一天,一位白发老人讨饭到了这户人家,这家人像亲人一样照顾,既给饭吃又给衣服穿,然后还留宿在家里。几天后,老人觉得这户人家有善德,就带他们到西边的兑岭界把一块有两个“乳房”的石板,抬回来架在村前的小溪上。老人对众人说,“乳房”要朝下面不能外露,然后刮下乳头的石粉来炖鸡汤给产妇喝。这家人按照老人的说法去做,产妇果然有奶水来喂婴儿了。
消息传开后,十里八村但凡产妇没有奶水或奶水少的都来南村“乳奶桥”刮石粉。当然,我们目前尚未知道该石桥含有何种矿物质元素,但鸡汤可以催奶这个道理大家是懂的。从这个故事我们还可以悟出“好有好报”和“积善余庆”的道理来。
高基头村“于公桥”
据《临桂地名志》(219页)记载:“于公桥是该村(高基头村)古老建筑,桥墩上有一拳头大小的圆石力顶几千斤重的石板,几百年安然无恙。”在《义宁村名考源》采编于美华、覃松云两位老师的引领下,我欣赏了这座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于公桥”。
车子停在高基头村的晒谷坪后,往南走约500米就到了“于公桥”。该桥为石梁桥,全桥以三块条石叠于小溪中作桥墩,桥面由一块紫红色巨石搭在北岸和桥墩上,而南岸是一块小条石搭在巨石上,整座桥为两节石桥。据初步丈量,桥的总长约7.5米,桥的宽度最窄处0.6米、最宽处1.3米,高度1.7米。巨石长4.1米,厚度0.65米,宽度1.1米至1.3米。
当地的一些老人说,附近的几个村大多都是姓于,民间流传此桥系始祖于公所建,故名于公桥。另一说法是该桥系南宋于公丞相所建,现今于氏宗祠还保存较为完整的于公丞相纪念堂。
据临桂县人民政府2007年5月10日竖立在桥头的一块关于“于公桥”的文物保护碑记载:“史载于公桥始建于南宋,为石梁桥,沿用至今。该桥简洁实用,年代较早,也是中庸通五通古道上的重要桥梁。”
桥墩上一块拳头般大小的石头,能力顶几千斤重的石板,而且历经千百年仍安然无恙,真是奇迹!这座古桥不但是悠久历史的量化,更是先民精湛造桥技艺的见证。
在于美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朝“于公桥”下方走了没多远,便来到高基头村一条小溪流上的“仙人桥”。
“仙人桥”名为桥,其实是一块长约2米的石板。石板上留有一个栩栩如生的脚踏印迹,传说是一位仙人观赏了“于公桥”后,恋恋不舍地边看边离去,一不小心刚好踩在这块石板上,所以留下这个脚印。如今,人们到“于公桥”参观后,少不了看一看这座“仙人桥”。
感恩古石桥
古桥承载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它传递的是古代劳动人民质朴的品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老义宁地区,有大大小小古石桥百余座。笔者到五通、中庸、宛田等乡镇30多个村子采访,一些老者对古桥的文化娓娓道来。
旧时要建一座石桥,村里要推选有家底、有威望的人来做首事,由他组织村民筹钱捐工。动工建桥,先要请人择取吉日良辰,然后找风水先生定罗盘、请“师公”到桥头祭祀、司礼先生念祭文等活动之后才动工兴建。
新桥完工,还要择吉日举行过桥典礼仪式,请一位父母健在、有儿有女、夫妻双全且均为原配的“好人”过“头桥”。过“头桥”的“好人”不但具备这些条件,还要求在这一年里未办过红喜事也不参与白喜事,以保证新桥的吉利、洁净。
过桥典礼仪式的前三天,首事安排人日夜看守,不许任何人过此桥。为了行人方便,可以在新桥的上方或下方另架便桥。到了吉日吉时,首先是杀猪宰羊祭天、敬地、拜桥神,然后让身穿一套新衣服脚穿新布鞋的“好人”从这边桥走过那边桥,之后回过头来向新桥鞠躬三拜,之后首事才率领众人过新桥。
新桥建好后,还在桥的两头各种一棵树,树下安放一块用石头雕刻成像的“桥头公”或“桥头奶”,前面摆放一个石槽做成的香炉,供人们祭拜“桥神”。
旧时的人家子弟去求学、考试路过古桥时,随身要携带香纸敬“桥神”,祈求功名成就;新娘子出嫁坐轿到了桥头,要下轿先拜了“桥神”然后步行过桥再上轿,希望夫妻白头偕老。当然,遇有老人过世要过桥,孝男要在前面三步一跪,抬棺的人才缓缓过桥,表示对古桥的尊敬。
听上了年纪的老人说,清朝云贵总督岑毓英之长子岑春荣在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千古后,从义宁县(今五通镇)至浔江村老虎界墓地途经的所有古桥,都要杀猪祭祀。当行至榜山村“亲家桥”时,众人停在桥头不敢举步。后来,请来“师公”在该桥做了法事和一系列祭祀活动后,才缓缓通过此桥。并从桥头一路“洒金”到村头,共洒了三大箩银毫花边,引来了几百人“抢钱”。后来人们才知道,岑氏一是引来众人帮他们“送葬”,二是酬谢众人修桥之功。
女人嫁到男家良久没有生育,富有的人家便想办法架一座新桥或给旧桥予以维修,算是做点阴功积德,以圆生男育女之梦;而家底微薄的人家至少也找来两根杉树尾,涂上红色颜料,然后在杉木两头贴上红纸,选好吉日良辰拿到附近一座古桥的两旁“搭桥”,还在桥头放几个封包和几块糖果,意为傍人之福,好生贵子。女人背小孩过桥,少不了洒点米,献给“桥头公”、“桥头奶”,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保护古桥任重道远
时间就像一把利刃,总把古老的事物削得零落满地。古桥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的风化、人类活动影响等,给古桥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所以,古桥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在浔江村委安干村,有一座叫“安干庙桥”的石拱桥,不知是何人传说这座桥埋有金银财宝,深夜到这里掘宝的人来了一茬又一茬,把这座两拱石桥挖得伤痕累累。上祥村委李家寨村前的石板桥,从桥墩被河水冲刷的程度和桥面石板被脚踏磨成凹形来看,该桥已有一定的历史了。自从下方修了水泥桥后,该古桥就像完成了历史使命般的无人理睬,没人组织维修,“站”在那里东歪西倒的,让人看了好不心酸。更有一些村,建新桥时为了节省材料,竟把古桥覆盖在水泥桥里面,使其永远不见天日。
古石桥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物,既体现了古人的劳动智慧,也是前人行善积德的一个标志,是一个个历史缩影和文明象征。在采访时,有些村的群众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尽量爱护、保护古石桥。桐山村委桐山村有一座南宋时期建造的石拱桥,村支书苏玉胜说,村民宁愿花钱在上方20多米处建一座水泥桥,也不让车辆压坏这座古桥。这是对古老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在一自然村采访时,笔者看到紧挨着古石桥旁边修建一座水泥桥,水泥桥用来通机动车。虽说这不是聪明之举,有碍观赏古桥,但这些地方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实在是无奈之举,总比那些毁坏古桥建造水泥桥和把古桥埋在水泥桥里面要文明得多。
古石桥历经千百年来横跨在山水之间,便利了交通,装点了江山,成为我国古文明的一部分。目前,经过几百年历史的沧桑,剩下的古桥为数不多。由于这些古桥是野外文物,随着交通的变迁,河流的改道,一些古桥失去了原本的交通功能,有的残留在干涸的河道上,有的“躲”在灌木丛林中,极易遭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损坏,应做好保护工作。一是加强对古桥保护的宣传力度,引起全社会对古桥保护的理解和重视;二是文物部门组织力量进一步准确普查现有的古桥,政府部门要投入一定资金予以维护和维修;三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遇有因道路拓宽涉及到对古桥保护问题,力争在保护古桥原形不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古桥,可以采取古桥与新桥“齐驾并驱”的方法,在古桥两侧或一侧铺设新的桥梁;三是在大型建设古桥必须“让步”的,可以适当采用异地移建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使古桥梁的历史文化意义得以延续。
新闻推荐
12月10日,市安监局、临桂县安监局和五通镇政府联合举...
临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临桂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