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臂博士勇攀高峰梦圆母校教书育人
9月9日,晏振在给学生们上课。 南国早报记者 唐晓燕摄 晏振指导带领学生参加比赛。 受访者供图 2009年,晏振本科毕业拍照留念。 受访者供图 大学期间,晏振参加义务支教,给孩子们上课。 受访者供图
山高水长师恩难忘
编者按
前不久,南国早报报道了北海乡村教师赖家益的故事,他毕业后返回母校教书的举动备受好评。在广西,还有不少老师选择返回母校任教,从莘莘学子到传道授业的教师,他们怀着怎样的初衷,都有怎样独特的经历,在母校任教又有怎样的收获和体验?今年的教师节,本报特别推出了“我回母校当老师”系列报道。
“我回母校当老师”系列报道①
南国早报记者唐晓燕
晏振是一名独臂博士,他用知识改变命运,一路披荆斩棘,学成后回到母校——广西师范大学,成为一名青年教师,圆了自己的教师梦。学生证变成了教师工作证,讲台下的仰望变成了讲台上的传授,诸多变化中,始终不变的是他那传递善意的初心。
1
7岁时不慎失去一只胳膊
9月9日,记者在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见到了晏振,他身穿白衬衫,背着双肩包,戴着黑框眼镜,斯文、温暖而富有朝气。
1985年,晏振出生在玉林市樟木镇塘基村。7岁那年,在给家人帮忙时,他的左臂不慎卷进机器里被截肢。父亲对他说:“你没有退路了。只有一只手臂,你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干体力活,只能好好读书。”晏振牢牢地把父亲的话记在心里。
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他用一只手掌握了各种生活技能,又在众人的关怀和帮助中树立了乐观、自信的心态,找到人生奋斗的方向。
晏振说:“一路走来,很多人给了我帮助,我都记在心里,总想着要回馈些什么,可能我就是这样萌生了当老师的想法。”
2
大学期间多次到中小学支教
2005年,晏振经过努力考上了广西师范大学,并在那里完成了数学专业本科、硕士阶段的学习。
在当年的一张旧照片里,他在图书馆仰望书架的眼神,满是对知识的渴望。他告诉记者,考大学时师范类院校是他的首选,他希望从这里出发,圆自己的教师梦。
读大一时,晏振在学校加入了一个叫“万众爱心学校”的志愿者组织,专门给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义务家教。他对当年第一次去灵川县上课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在孩子们闪亮的眼睛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面世界的憧憬,我的心一下就被击中了”。
那些年,晏振会在周末到社区给孩子们上课,寒暑假则坚持去义务支教。7年里,他曾为20多名孩子当过义务家教,为3所中小学义务支教。他讲课时风趣幽默,孩子们很喜欢他,他的经历也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励志的种子。
3
博士毕业后,他毅然回到母校
2012年6月底的一天,在灵川县七彩学校三年级二班,孩子们早早就坐在了教室里。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晏老师给他们上的最后一节课,几天后他就要去北京读博士了。
临走时,面对送行的孩子们,晏振许下了一个承诺——博士毕业后,他要回到广西当一名真正的教师。
求学之路很艰辛,克服身体困难读硕、读博,更是要比常人吃更多的苦头,但他坚持下来了。2016年7月,晏振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博士阶段他学的是统计学专业,在就业上有很多的选择。不过,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母校当老师。2017年,晏振结婚成家,并于2020年和妻子迎来了爱情的结晶。
2021年9月9日下午,南国早报记者看到,晏振早早就来到教室,给2020级统计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们上第一节课,课堂上座率很高。
“晏老师的课很有意思,他跟同学们之间没有距离感,他的课我选修了好几门。”晏振带的一名研究生说,大家经常被晏老师的自信乐观所感染,几乎忘了他的身体与常人不同。
在学生面前,晏振一直记得自己的双重身份——老师和学长。在学生时代得到的帮助,也让他想要帮助更多学生走出困境。
晏振翻看自己跟学生们参加比赛获奖的合影,还有那一段又一段毕业论文里对他的致谢文字,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或许就是他实现教师梦的意义所在——把知识和善意传递下去。
新闻推荐
9、12版中缝灵川县秦发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告
本项目选址位于灵川县灵川镇双潭村委上村,项目占地面积为4389.08m2,工程建成后,场区常年存栏育肥猪3000头,年出栏商品育肥猪6...
灵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