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俭:悉心发掘桂林黑茶文化

桂林日报 2020-05-22 10:28 大字

教村民炒茶。通讯员黄柏秀摄

李宗俭复原的茶砖制作模具,现在他还沿用纯手工的制茶方式。记者刘健摄

□本报记者刘健

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主题为“茶和世界,共品共享”。桂林灵川县潭下镇“茶痴”李宗俭致力于本地黑茶的文化传承、工艺改进,以期让更多的人品到优质的桂林茶,让更多的桂林人从茶之一叶获得生活品质的提升,共享茶的诸多益处。

桂林的黑茶制作技艺,是广泛存在于桂林山区农家的一种传统手工制茶技艺,已经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每年谷雨前后,桂林山区老百姓大多会上山采摘野生茶。由于制茶工艺较粗糙,老百姓多喜欢将野生茶制成油茶混饮。李宗俭不断传承、整理和改进桂林黑茶制作技艺,经过近十年的探索研究,研发出桂林黑茶的精加工技艺,并于2013年3月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其产品于2014年、2015年连续获得北京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2018年,黑茶制作技艺被列入桂林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李宗俭成为黑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经历普洱茶的崛起,再看本土资源的“前景”

桂林制茶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曾在桂林履职的范成大在《食罢书字》诗中写到:“扪腹蛮茶快,扶头老酒中。”并自注:“蛮茶出修仁,大治头风。”他的《桂海虞衡志》中也有关于修仁茶的记载。

“桂林山区老百姓习惯采摘当地野生茶,制成黑毛茶,经过蒸软后,包入白棉布里,扭结实,用石模压制成茶饼售卖。灵川县西北部山区的茶农还会将茶叶驮运到潭下镇老街集市交易,并且销往桂林、梧州及广东等地。”50岁的李宗俭告诉记者,他经年观察发现,2000年以前,桂林人更习惯喝绿茶和花茶,许多家庭制作黑毛茶储存,用于打油茶混饮,这样的饮用方式局限性较大,不易推开市场。

李宗俭告诉记者,1993年,他从安徽农业大学制茶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国营茶厂任职,并在24岁时升为厂长。从那时起,他便一直埋头于制茶工艺。“由于后来全国范围内的茶厂发展都不景气,加之改制的影响,在企业给予充分自主权的情况下,我选择了下海经商。”李宗俭说,但是他依然对茶叶情有独钟,在56个大学同学中,他也是为数不多坚持做茶叶生意的几人之一。他成为了同学们口中的“茶痴”。

“当年普洱茶还没有那么流行,茶叶市场还是绿茶和花茶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一些眼光独到的人开始尝试经营普洱茶以后,几年内便迅速打开市场。到如今,普洱已经成为一个所有人耳熟能详的词汇。”交谈中李宗俭说,通过研究普洱茶,他发现桂林黑茶在色泽和口感上也有类似的味道。而且他还观察到,普洱茶的崛起也经历过从混饮到清饮的过程,这也正是桂林黑茶应该有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2004年,受云南野生古树普洱制茶理念的启发,李宗俭凭借对专业的钻研热情,深入考察了广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著名黑茶加工厂。第二年,他便在桂林本地寻找到了合适的茶源,而且创建了老街茶厂。

“当时决定回到家乡潭下镇老街村,研究、传承和改进家庭古老的黑茶制作技艺,也是因为不愿意看到桂林那么好的茶叶资源得不到利用。”李宗俭说,据他调查,桂林每年至少有200万斤的茶叶产量,却没有一个自己的品牌,他一直都想做点什么来“扭转”市场上流传的桂林本地没有好茶的说法。

一炮打响,潜心研制的本土茶品牌独揽大奖

经过多年研究,李宗俭的制茶之路终于迎来了成果。2010年,李宗俭将他改进制作技艺研制的桂林黑茶命名为“漓江乳雪”。2013年3月,该品牌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改进后的制作技艺在继承传统黑茶(广西六堡茶和湖南千两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还对茶叶发酵工艺进行了创新。”李宗俭说,他一直坚持采取“茶厂+农户”的形式,选用桂北高寒山区野生古茶树的春天鲜嫩叶芽,经过特殊发酵后,具有悠长鲜爽的槟榔香味,形成了独特的味觉优势。

据李宗俭介绍,他如今遵循的茶制作工艺流程多达二十道,分为采摘、晒青、杀青、揉捻、渥堆发酵、复揉、熏制、复火干燥、分级、精选、冷发酵、拼配、蒸压、阴干、日润夜露、复干、冷发酵、包装、陈化、入库等。

“其中,日润夜露发酵工艺是我的创新技艺,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它利用白天太阳热能为茶叶增温保温,通过茶叶自然吸附夜间露水而增加含水量,借助自然达到保温、保湿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需持续30天的发酵时间,之后进仓自然陈化。”李宗俭告诉记者,通过长达三年以上的自然陈化,才能形成独特的品质。

在李宗俭的茶室中,记者看到,经过加工后的茶叶色泽黑褐油润,茶汤橙黄明亮,品尝起来茶味浓厚爽滑,生津回甘,有淡淡的松烟味。李宗俭告诉记者,在2014年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他制作的千年古茶树40克极品桂林黑茶拍出了3.5万元的高价,轰动展会。

“在‘斗茶大赛’宣布获奖名单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无比激动。为期两天的大赛中,数十位国内声望极高的茶业专家对全国上百种参赛茶叶进行了品评。最终,我的茶叶获得了金奖。”李宗俭说,这个奖项对当时仅上市两个月的桂林品牌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雀跃的消息。

“经过新工艺制作的桂林黑茶价格已经持续走高,而且十分稳定。”李宗俭说,随着技术成熟,他还开发了其他产品,获得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如今,在李宗俭的茶厂,每年都要加工10吨左右的茶叶。封存年限越长,茶叶的价格越可观。

2018年,经过李宗俭的一系列努力,黑茶制作技艺被列入桂林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打造黑茶文化博物馆,树立“大品牌”意识

“桂林黑茶打出品牌以后,不少人想知道它的制作工艺,同时也有人对桂林黑茶抱有好奇心。所以我就考虑,如何集中展示桂林传统黑茶制作工艺和创新的制作工艺,同时也对桂林黑茶文化发展进行一个梳理。后来我就想到了要建一座茶文化的博物馆。”李宗俭告诉记者,从2015年开始,他便多方筹资300万元,在潭下镇老街村建造了一座2000多平方米的桂林黑茶文化博物馆。

采访当天,记者来到李宗俭的黑茶文化博物馆。从外观上来看,五层楼高的博物馆建筑呈徽派特色。走进博物馆内,有茶室、琴房等多个交流培训和展示场所。李宗俭介绍说,目前已开办了三期制茶培训班,2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好者参加了培训,未来博物馆将打造成一个桂林黑茶文化交流、研究、品鉴、培训基地,

“在不断丰富博物馆内容的同时,我们还在桂林黑茶文化上不断下功夫。除了桂林黑茶的历史和茶本身,还要结合茶文化的发展规律,最好是能带动一方的老百姓都参与进来。”李宗俭说,目前,他们正在积极申报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与此同时,作为非遗传承人的李宗俭还不断深入山区农家,一家一户地指导茶农采茶、制茶。

“以前本地人不重视黑茶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制茶工艺限制了茶叶销售,让茶叶变得‘不值钱’。现在我们每年对野生茶的需求量相当大,所以我想把一套标准的采茶、制茶工艺都教给老百姓,再由我们进行收购,不仅能带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收入,而且有利于未来桂林黑茶更大的发展。”李宗俭说,从2019年开始,他的足迹遍布了灵川县公平乡、三街镇和九屋镇,多次对村民和贫困户开展培训。与此同时,他还与200多家茶农建立了购销合作关系。

“下一步,我还打算在周边打造一个茶产业园,更为直观和全面地展示黑茶加工工艺。那个时候说不定就会有十个、一百个新品牌诞生。”李宗俭说。

新闻推荐

楼道间遇男邻居 女子称被“袭胸” 男方:玩手机不小心碰到的 警方:没监控视频无法判断男业主是否故意而为 建议调解处理

晓红与男业主相遇的楼道。5月5日晚上,家住灵川县龙泽苑小区的业主晓红(化名)因小区电梯坏了,走步梯回家。在楼道里,她遇到了...

灵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川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