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中的文化摄影追求 评吕建伟的摄影专著《古城三街》
三街的古城门
三街的古民居
三街的古民居
□庞铁坚/文吕建伟/摄
一
对于今天生活在桂林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恐怕都想不到他们所熟悉的灵川县城其实是一座只有几十年县城资历的“新城”,他们不知道北边的三街镇才是灵川的旧府衙。人们乘车或者驾车从国道或者高速公路经过那个叫三街的小镇时,很少有人会去思考一下这座小镇有什么历史吧?
我曾经驾车专程去造访过三街。我知道,这个叫“三街”的小镇,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城,它曾为灵川县的县城,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我到那里去,是想寻找和抚摸那些历史留下来的痕迹。不过,由于历史的演进,那里可资借鉴的历史古迹已经不多,除了几座残缺的城门和几口古井,可以让人一眼便知晓历史在这里曾经有怎样的结构,你很难凭自己的双眼去辨识这里曾经的以往,尤其是很久以前的“以往”。
我在狭窄局促的街巷中盘桓,企图捕捉到更多的历史痕迹。结果,我发现仅仅这样行走,想实现自己的企图,那是一种徒劳。毕竟,新的历史在慢慢掩盖着旧的历史。如何把现在仍存于世的历史闪光点串成一串夺目的珍珠项链,是一个很考验人的题目。
二
自从手机具备拍照功能后,摄影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大众生活方式。更何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那些专业或者便捷的相机走进了更多家庭。先是照相———把自己拍进照片里,进而是摄影———把那些打动自己的场景拍进自己的镜头,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入微信时代以后,晒图更是成为人们之间精神交流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手机传递的图像,更及时更真切地了解到亲友的生活形态、生活质量和思想情绪。其中一些人,出于提高自己的目的,背负沉重的专业照相设备,爬山涉水,耐寒抗暑,起早贪黑,不辞劳苦,可谓把一种爱好当成了可以呕心沥血的事业。
由于摄影队伍的迅速扩大、摄影交流的方便及时,我们可以观赏到许多难以想象的奇景,可以赞叹一些摄影高手独到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不过,随着我们能够看到、阅读到的摄影作品越来越多,随着人们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随着影评人和观众越来越挑剔,我们发现:密集呈现在自己面前的摄影作品,已经“越来越相似”了。任何一个值得入镜的场景,几乎永远有数不清的相机在那里恭候合适的光线。越是旅游者向往的打卡地,就越难吸引真正摄影人的创作兴趣了。一句话,那些司空见惯的“甜片”,让受众们普遍变得挑食了。
奇丽的风光尚且如此,面对那些地域风格比较类似的一片建筑,比如古镇乡村里的老房子,如何拍出与众不同的“另一个”来呢?
三
吕建伟先生长年在外宣部门工作,几十年的工作经验让他知道应该如何去挖掘、寻找、捕捉、表现和展示一座城市、村镇的独特魅力,那就是要抓住这个地域的灵魂。他在大学读的又是中文专业,具备扎实的文史功底,笔下功夫可谓了得。多年来,由于工作的原因,他扛着相机,走遍了桂林各县区的山山水水。得益于长年积累,他在摄影创作方面颇有建树,屡屡斩获各类摄影大奖,其早年的代表作品《天门锁江》还被全球著名的胶片生产商富士公司用于其胶卷盒封面设计。近年来,他对那些有历史沉淀的古村镇,则找到了另辟蹊径的表现途径:他以田野调查为支撑,不露声色地开始了自己的文化摄影追求。
在创作思路上,他或以村落、或以县域、或以古镇为主题,不但试图通过自己的镜头去表现这些对象的绝美风光、历史脉络,而且不满足于简单的镜头表达,将自己的文史专长利用起来,结合镜头的探索,进行了更为艰难的乡村、县域的史实挖掘、整理工作。对于相关县志及有关史料,认真研读、缕清,找出那些有价值的元素,与自己的摄影创作有针对性地结合起来,从图文呼应的角度去表现画面、解读历史。对于村史和家族史,地方志往往疏漏或者遗缺,建伟兄则不辞辛苦地开展田野调查,对村民进行访谈,以丰富文字史料的不足、纠正史书的错误,使自己的作品不但在画面上能够简洁明快地表现风景和历史,而且使自己的文字能够站得住脚、能够支持镜头的表达。
这些年,建伟先生几乎是每年一部这样的专题摄影集问世。迄今为止,已经正式出版六部,其中三部还连袂获得广西文艺最高奖铜鼓奖及花山奖。近期,他的摄影专题新著《古城三街》又将付梓!
四
认真翻阅品读这部《古城三街》,我有几点清晰的感受:
第一,即使是三街本地人,除了那些老者,恐怕也没几个人比这部书的作者更知晓这座古镇远去的故事。那些街道、旧屋、池塘、古桥、驿道,与之相应的故事会使这些遗存显出活力。对于灵川人、桂林人、远方的客人,若想较全面地了解三街古镇的历史,此书确实可资推荐一读。
第二,古镇的那些瓦屋大院,跟着它们曾经的主人,又重新唤醒了生命。带着这样一部书,再走进这座古镇,勾沉故事,所看所悟,会更深入更全面,会获益良多。
第三,对于这座古镇,作者不仅用镜头和文字表现了曾为灵川县城的街镇部分,还同时展现了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周边村落,介绍了这些村落的族群沿革和历史名人,包括那些历史上的进士、举人等功成名就者,均列出详细的中榜时间和为官简介,这样的结构,极大地丰富了这部书的内容,使得“三街”的厚重感更加突出,对于那些想考据村庄史的读者来说,也是一部重要的参考书。
第四,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灵川是桂北游击队的重要活动区域,作者的父亲就曾是桂北游击队的一员。在这部书中,作者写到那些生于斯长于斯在革命斗争中历练过的人物时,往往与作者的父亲有交集,这些文字使得这部书体现出很强的亲切感,使得书中介绍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
第五,这部书的文字部分,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经过认真考据梳理,尽量使得每一个历史元素都经得起追问,也为读者理清了许多可资关注的历史节点。例如,宋代著名词人秦观曾在灵川三街生活过,我过去一直以为秦观在这里没有诗词创作,但作者论证出秦观其实在这里写过与茶有关的诗。又比如,宋代奸臣李邦彦死于桂州,这部书则清楚地介绍其就死于三街。
第六,这部书的另一特点,是附有三街略图,可以帮助读者按图索骥去造访那些入书的历史遗存。
这是一部表现三街镇历史的摄影专著。灵川的历史遗存中,石刻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三街作为古县城所在地,其石刻的历史价值非常重要。曾桥旺先生编著的《灵川历代碑文集》中,有不少石刻作品就是三街的,例如北街东巷的涌胜泉碑为古井增色不少;全二载所撰的王公遐去思碑,碑虽不存,但拓本在,是叙述三街县衙历史的极好佐证;三街糖榨公议行秤碑以及普济义仓简章碑,则是这座古镇曾有的商业繁华和社会生活的写照。可能是囿于篇幅的原因,这部书对三街石刻给予的关注似乎不够,上述一些很有史料价值的石刻作品,不论是碑刻本身还是碑文内容,这部书都过于惜墨了。
总的来说,建伟与众不同的镜头感,得益于他多年的文化积累和文字表达能力;他的文字,又借助镜头的视角而增强了说服力。在众多摄影家中,他的文字具有穿透力;在许多的码字人面前,他的镜头又显得别有新意,能够展现出文字难以达到的现场感;他的扎实的田野调查,又为自己的文字和镜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三者结合,使建伟的摄影创作走上了一条充满个性又独具魅力的道路。
新闻推荐
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 桂林各地在“实”字上下功夫 引领主题教育落深落实
本报讯(记者刘倩通讯员唐润海)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桂林市各县(市、区)立足实际,重“实”质,走“实...
灵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灵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