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桂林 迈进生态文明新时代
(上接第一版)
跳出传统治理思维,保护漓江有效破题,以漓东百里生态示范带为代表的生态融合发展模式,让沿线村庄实现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群众致富多赢,生态发展开拓了新思路
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是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生命线”,也是中国的一张靓丽“名片”。
“保护漓江,不是无所作为,而要敢于作为,触及根本,惠及民生。”面对保护漓江的大题,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作出这样的回答。
这五年,桂林用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气魄推动漓江保护利用步入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长效化轨道。现如今,漓江(城市段)排污综合治理项目二期已经进入冲刺阶段。这也意味着多年来久治不愈的漓江城市段及其支流污水直排问题将得到根治,全市(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指日可待。
2015年漓江风景名胜区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以来,昔日20多个部门对漓江“齐抓共管”、多头执法的局面得到扭转。桂林市生态建设首要的战略任务———保护漓江,得到纵深推进:漓江风景名胜区范围内18家采石场和灵川县3家均关停拆除复绿;漓江城市段60个截污项目全面完成,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了97%以上;漓江综合整治“九大专项行动”强力开展,非法采沙、住家船、洲岛鱼餐馆、网箱养鱼、畜禽养殖场等清理整顿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长期困扰漓江保护的一个个难题得到有效化解。
“漓江真的越来越美了,由内而外地变美了!”今年50岁的黄球光原是蚂蟥洲旁的住家船船民,去年搬离上岸之后,住进了公租房,谈及这几年漓江的变化,他由衷赞叹。
五年来,桂林努力践行保护漓江的使命责任,也进一步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让漓江沿岸获得了更宽阔的环保发展空间。
“沿绿道骑行,四季各有景色!”近日,市民莫女士和三位好友带上自拍杆,第四次加入到灵川大圩绿道骑行队伍当中“绿道骑行,常游常新。而且,亲近漓江、走进乡村,让我们对桂林有了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莫女士赞不绝口。
据了解,漓江东岸百里生态示范带仅灵川一段,就涉及7个村委26个自然村,伴随着生态示范带建设推向纵深,沿线也成为集新型城镇化示范带、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带、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带、生态乡村示范带等于一体的示范带。
而这些变化背后,是市委、市政府跳出传统治理思维,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有益探索实践。2015年1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到漓江沿岸的大圩、草坪、兴坪等乡镇深入调研后,提出了沿大圩—草坪—兴坪建设漓东百里生态示范带的战略构想。随后,漓东百里生态示范带相继启动了涵盖交通、生态(农业、绿化)、旅游、村庄风貌改造、水利、污水垃圾处理等6大工程建设。如今,全长约53公里的漓东百里生态示范带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环境优美、人气兴旺、产业发展成为生态示范带的真实写照。
严守一根红线,创新改革一系列监管制度,不断拓宽桂林有形与无形的“绿色空间”
“在村庄附近的河段没有垃圾,也没有电鱼炸鱼等现象,村民也不再在河床内私挖乱采河沙。”今年4月,时任永福县龙江乡龙山村委社边屯村支部书记的谢水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描述河长制试行之后的变化。
2014年12月,永福县成为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三年时间里,河湖日常巡查、监管、水政执法、专项检查等机制得到强化,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据了解,11月底,桂林市已落实县级以下河长2912名,到今年12月底,全市江河湖库全面建立河长制,覆盖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河长体系以及相关配套制度呼之欲出。而到2020年,“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江河湖库管理保护目标将基本实现。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近年来,绿色发展理念掀起的改革浪潮,在桂林各生态保护区、各县区、各领域此起彼伏,一系列监管制度的改革创新,不断拓宽桂林有形与无形的“绿色空间”。
2016年12月,桂林市“1+3”生态红线监管体系建设正式启动,将通过1个监管平台以及负面清单、生态补偿、绩效考核等3个主要管控措施的体系建设,完成桂林市生态保护红线的边界核定。这也意味着,桂林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都将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安全体系日益牢固,生态环境质量将得到全面提升。
2016年,桂林成为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标志着桂林市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了国家战略。建立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与考核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的融资机制和补偿机制成为示范区建设探索的主要方向。这也意味着桂林在提高绿色化程度的实践探索中将迈出更大的步伐。
破立并举融合推进,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群众获得感日益增强,绿色发展有了实惠
从2013年起,桂林市开始对漓江补水的后备水源地———青狮潭库区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第一污染源、10多万平方米的养鱼网箱全部被清理,昔日的渔民也已经完成向生态旅游、特色农业、花卉苗木等产业发展的转型,不少原来靠网箱养鱼为生的农户依托当地旅游资源,经营起了生态“农家乐”。
如今,青狮潭水库水质已恢复到III类水质,达到饮用水源的标准。“水库保护好了,游客多了,不仅是我们,我们的后代也会跟着受益!”从养殖户改行从事乡村旅游的老秦颇为感慨地说道。
不破不立。青狮潭五年的变化是桂林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群众获益多赢的一个生动范例。
一度为市民所诟病的空气质量,近年来也在系统治理中得到持续改善。去年,市区及周边县110家采石场、140座燃煤小锅炉完成整治,空气自动监测站实现县区全覆盖。2014-2017年桂林市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超过4万辆,连续四年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任务。除此之外,桂林还持续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为环境造血,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数据显示,2015年,桂林市区PM10和PM2.5浓度值逐年下降。今年1-11月,桂林市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八成。
2015年11月,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桂林召开。恭城瑶族自治县黄岭、红岩、矮寨等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让实地考察的各省(区、市)代表对古村落保护、沼气利用、产业融合发展的桂林经验啧啧称赞。
据了解,通过“美丽桂林”乡村建设,如今桂林市11县八成以上的行政村创建生态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步伐不断加快,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
“去年,一亩提子就增收约1万元。”雁山草坪回族乡碧岩阁村村民白伏波眼里带着笑意,他说,“赵书记提出漓东百里生态示范带建设后,沿线的农业种植更加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吸引了大量市内外游客来我们这儿休闲旅游,我们村人气旺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正是由于桂林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城乡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统一推进,桂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国样板,广大群众更是成为生态建设红利的第一分享人,生态文明建设有了生产力。
新闻推荐
八里街“脱帽”的背后——— 灵川县打造平安“桂林北新城”综述
八里街巡警大队民警正准备出警到八里街片区巡逻。记者王文胜摄灵川县公安、工商执法人员遣返在八里街片区从事传销活动的人员。通讯员龚志军摄核心提示:灵川县八里街开发区常住人口约3万,流...
灵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