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访古寻幽探龙岩

桂林晚报 2016-07-31 01:01 大字

?龙岩和金山寺。

■卢子文/摄

灵川有一个神秘的龙岩,壮美奇特,文化底蕴深厚,却鲜有人知晓。

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里,将龙岩与范成大盛赞的桂林水月洞、龙隐岩和张孝祥盛赞的融州老君洞相提并论,“二贤所赏,水深数尺,广才丈余耳”,而龙岩“大江洞其腹,水阔二十丈,深当倍之”,因“二贤未知也”,古来“未蒙赏音,惜哉!”现在知道的人其实也不多,探寻者更是寥寥无几。

龙岩距桂林市只有28公里,位于漓江的支流甘棠江上游的灵岩山下。其形成的时间,要追溯到唐龙朔二年(662)。这在灵川县志里也有记载,当时灵川县西部忽晦冥雷雨七昼夜,灵岩山发生局部袭夺现象,洞山成腹,甘棠江穿山而过,形成龙岩。还相传有五条神龙穿破山腹,以定窟宅,故名龙岩。岩洞长约200米,宽约70米,高约20米。“洞顶穹窿,如宝盖然”。洞内“水色沉碧,雄深严静”,很有神秘感。洞内北面还有一个小小的支洞,长约80米,宽仅通竹排,称为小龙岩。灵岩山的西南麓还遗留着一千多年前的江河故道。山上修建了金山寺院,晨钟暮鼓,余音萦绕。

一个初夏的清晨,我循着钟声来到灵岩山下。一潭绿水像一块纯净的碧玉,铺展在眼前。四下空气清新,鸟鸣婉转。水面弥漫着一层白雾,如烟,如纱,随风飘飞,婀娜绮丽。山水之间赫然是一个扁平的岩洞,水蓄在洞里,留出不太富足的空间。江水的来龙去脉全都隐藏在迷雾里。

我唤过船家,坐上轻舟,泛波逐浪,往洞里划去。近岩口,只见顶上岩石黑灰,缀满青苔的石钟乳,倒悬罗列。山恍惚间压将下来,让人不敢仰视。进了山腹,光线渐暗,看得见东南方向的出口天光一线,随着小舟靠近,渐渐敞开。洞两侧的石壁上,自然形成一条条密密层层的水凹坑,呈灰白、深褚、淡红、墨绿、浅黄……五彩斑斓,宛如龙鳞闪闪,凌波蜿蜒。“人至其间,若有神灵左右之者,”面对此情此景,心存敬畏,不由得屏息凝声,生怕说话惊动了神灵。山腹当顶,穹窿如拱,用电筒照射,黑色的蝙蝠展翅纷飞,仿佛穿越到一个远古幽境。侧耳聆听,还有水珠滴落,叮咚有声。探游在森黑的水面,想起《陋室铭》的名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心里更是肃然起敬。

来到出口,天地豁然开朗,乾坤朗日,绿树青草,历历在目。出口岩前南壁上,有明代万历三十三年壁刻行书“龙岩”二字,摩崖宽5米、高2.3米、字各高2米,苍劲雄浑,倒影悠悠,相映成趣。大字左下侧壁刻《游龙岩诗》:“画船入洞觉微寒,可喜奇花出石盘。青茎黄花非俗绝,疑是仙葩仔细看。”还有序言,凡500字。接下有篆体石刻印章三方,字迹均清晰可认。

出口东侧的岩顶还留下壁刻“灵川县”三字,隶书阳刻,字大如斗,九百多年来字迹完整清晰,为世所罕见。岩内已发现的有宋、明、清摩崖壁刻共17方,诗文书法,俊逸多姿,但多漫漶莫辨。其中,有宋周居晦、王安中等名家诗刻,王安中于宣和年间(1119~1125)作《灵岩山》诗刻:“凿破巅岩透碧流,小舟轻泛入深幽。石鳞映水玻璃皱,山势凌空翡翠浮。云护渊泉晴欲雨,寒生洞府夏成秋。停桡峭壁题名姓,醉墨淋漓记此游。”文辞秀美,传颂至今。

原洞返回途中,船家突然清啸一声,竟然山水皆应,回音滚滚,振聋发聩,大有山崩地裂之势。侧壁除了密密匝匝的片片龙鳞,还有一些突起的石纹石乳,构成奇形怪状的形态,有灵猴献桃,有飞天腾云,还有胖猪觅食……憨态可掬,栩栩如生。

我们从北面的小龙岩洞穿行出来,刚好容得下一只小舟,紧仄的地方还得躬着腰,摸着石头过河。洞里凉风习习,像一个天然的中央空调,把夏日吹成晚秋。

终于划出洞口,白雾早已褪尽,江中水彩迷离,岸旁竹影婆娑,好一派洞天美色。难怪乎,宋宝祐二年(1254)邱应从撰《灵川进士题名碑》中赞曰:“桂林山水之胜甲东南,而灵岩之胜又为桂林之冠。”

新闻推荐

记者蓝彬彬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公

本报讯(记者蓝彬彬)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公告称,“豆类及其制品”“粮食及粮食制品”“蔬菜及其制品”“水产及水产制品”“调味品”共5类食品55批次抽检结果出炉,其中合格产品52批次,不...

灵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访古寻幽探龙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