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南溪山刘仙岩的两个遇仙故事

桂林晚报 2016-03-27 02:01 大字

刘仙岩旁的无炁岩

北宋欧阳辟《唐少卿遇仙记》石刻

■余福州文/摄

宋代的桂林石刻给我们留下了三个遇仙的故事,一个在七星栖霞岩,名《尹樯仙迹记》,写唐人郑冠卿在栖霞岩中遇日、月二仙弈棋,洞中一刻,人间千年。故事作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故事作者与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不是桂林人。

而故事人物是桂林本地人、作者也是桂林本地人的遇仙故事有两个,都在南溪山的刘仙岩。

1

从刘道人遇仙到唐少卿遇仙

故事之一,是说桂林有个叫刘景、字仲远的道人,起初做屠夫卖肉,又贩卖私铅。后来遇到一位方士,方士劝他不要做这种违禁的勾当,授其化铅为银的方术。到天明,方士不知所向,刘仲远知道遇仙,终于明白,于是学习医术、卜术,诵读老庄周易,在岩中隐居,后来得到从浙江天台来的张平叔真人的指点,大觉大悟,化仙而去。故事的雏形出现于北宋嘉祐年(1056),刘仙岩中嘉祐年的李师中及之后的曹辅的寻访刘仙诗传递了这个信息。简要的故事见于宣和年的一块石刻,完整的故事见于清代桂林本地道人张本真的石刻。

到北宋绍圣三年(1096),岩中又出现一个遇仙故事,说的是北宋治平年初(1064)一位叫唐子正的著作郎(负责碑志、祭文、祝文的官员),桂林人,喜好学道,一天寓所来了一位云游道人,两人谈得十分投机,道人见他心诚,离别时送他医书。后来唐子正赴京,到全州时他的一位仆夫生病不能挑担,途中正好又遇到那位道人。道人主动要求帮挑担,健步如飞。唐子正怕道人挑担逃离,婉言辞谢了道人。从全州到唐州(今河南唐河县)有两千多里路,道人飞步快行,当天到达,在唐州驿馆住下后,给唐子正留信一封,大意是尽管我们相遇交谈不错,但没有道缘,你只能去求富贵,但很难去学仙,当有角龙来临的时候,你很有可能卧于林泉之下。道人离去一个多月后,唐子正才到达唐州。他在驿馆见到道人留书,才醒悟遇见仙人。四五年后,唐子正官升邕州(南宁)副职,不久遇到交趾叛军攻入城中被杀。唐子正死后朝廷追授为司农少卿,所以欧阳辟这篇故事题为《唐少卿遇仙记》。

2

桂林的道仙热

说到求仙,战国时的燕昭王、齐威王都是求仙之人,秦始皇、汉武帝更热衷于敬神、求仙。秦始皇花了许多钱财派遣卢生、徐福出去寻找仙药,一无所得,结果卢生开溜,徐福出海不归。汉武帝是更大规模地在东海寻仙、登山找仙、造楼迎仙,结果也是一无所得。战国秦汉的方士后来成了道士,敬神求仙是他们的主要活动,伴随的是许多求仙、遇仙故事,绵延不绝,从汉唐至宋,成为中原文化之一脉。

桂林求神求仙的民俗文化,在来桂唐人的诗歌中可以看到许多迹象,而成为传说故事表现于文字,到北宋才出现于石刻上,那是比较晚的了。但是刘仙岩中的这两个遇仙故事让我们知道,在北宋后期桂林有一个遇仙传说热炒的阶段,产生了一批道民,到南宋绍兴年这批道民为刘仙刻像,有人学习刘仙在岩洞中隐居求仙,还有道民在岩下建道观。乾道年来桂的张孝祥是崇道的,专门从江西引进仰山二神,又在西山建千山观。刘仙岩下道观的设置历明到清,一直延续。刘仙岩遇仙故事的出现有中原文化传入的背景,而刘仙岩的遇仙传说热的出现,又助推了桂林本地道教文化的发展。

3

遇仙故事的作者

刘道人遇仙的故事是历经数百年的集体创作,最后一位集大成者是清代桂林本地道人张本真,关于他的资料可看岩洞中的两块石刻。一块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石刻,表明清初刘仙岩下有道观,这位张道人应该是道观主持。道观要维持运作,需要地方政府划拨祀田,石刻记载了道观恢复后向政府请求并获得祀田的具体情况。另一块康熙三十九年(1700),张道人将完整的刘道人遇仙故事刻于石上。这块石刻就在紧挨刘仙岩右的无炁岩洞口,一眼可见。炁,同气,是中国哲学和道教常见的概念,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不同于空气:“炁”乃先天之气,“气”乃后天之气。刘仙岩旁这个岩洞名无炁岩,显然与道家有关。张本真道人的这块石刻从文字刻写来看,笔画较拙,文化水平不高。

写《唐少卿遇仙记》的欧阳辟,灵川人,北宋至和年间(1054)在北宋大诗人梅尧臣门下学习,深得梅称赞,学成后梅老师有赠别诗。我在灵川县博物馆看见展版上梅的赠别诗题为《送门人欧阳辟到江西》,在《历代桂林山水风情诗词》一书中看到这首诗题却是《送门人欧阳辟回桂林》,到底是到江西还是回桂林?我看了朱东润编《梅尧臣集编年校注》,梅先生这首诗作于嘉祐三年(1058),诗题是《送门人欧阳秀才之江西》。

欧阳辟离开梅老师后,于北宋元祐六年(1091)中进士,之后任雷州石康县令6年(今广西合浦县)。石刻《遇仙记》的落款时间是绍圣三年(1096),欧阳已经年迈。这一年欧阳应该在桂林,有一块题记石刻可证。这篇《遇仙记》估计就作在这一年。资料介绍,绍圣四年(1097)欧阳上书恳求还乡,当地父老多扶辕挽留,老迈的他回到桂林了,晚年“居无完壁,筑茅为舍,乐以琴、书伴度”,一生清廉,实在是位不沾俗尘的高士。

这块《唐少卿遇仙记》石刻的楷书写得不错,估计是欧阳辟的亲笔。欧阳辟的这篇《遇仙记》在汉唐传奇轰轰烈烈的七八百年之后才作,已经是追逐末流了。除此,桂林本地好像还没有类似的作品,说明桂林的文化跟进是滞后的。不过这篇《遇仙记》作为传奇小说,在人物塑造、结构处理和时空把握上还是可以评点的。

4

故事人物的不同归途

我估计,这两篇遇仙故事的主人公都有生活原型。

那位刘仙,应该是桂林本地的一位道人,有医术,乐助人,在民间有相当影响,桂林人将他仙化了。但刘仙的传说在南来文化人士中影响不大,因为在皇祐、至和、嘉祐年,还有孙沔、余靖、宋咸等人来到桂林,他们都是当时的名人,但都没提到这位刘仙,可能同样的故事他们听多了,不一定感兴趣。李师中、曹辅可能想去验证体会一下,所以去南溪山寻访刘仙。

再说那位唐子正,故事说的交趾叛乱攻陷邕州之事,发生在北宋熙宁九年,当时知邕州的是苏缄,被叛乱所杀,叛乱还屠民五万,《宋史·苏缄传》有记载。唐子正是否当过邕州副职,史籍没有记载,因为是虚构人物。明人张鸣凤在《桂故》中说他也是看了遇仙记后,才知道有一个叫唐子正的桂林人在邕州当官。

古代遇仙的故事大致有个模式,不外乎某人在穷困潦倒或艰辛难忍之时,偶遇仙人;而仙人或予相助,或指点迷津,随后消失。《史记》记秦始皇的使者在华阴道上遇一人持璧托送秦始皇,随后不见了;又记汉武帝求仙,有大臣说他遇见了仙人,但一下不见了,弄得汉武帝愈益笃信。使者、大臣显然是编故事哄两个皇帝的。如果你了解中国古代神仙小说的源流,就可以发现刘仙岩的这两个故事在两汉六朝志怪、唐人的传奇小说中都可以找到影子。宋初有人将唐人传奇小说汇集为《太平广记》,至今传读。宋人的笔记中也有许多仙怪故事。唐人的神怪传奇又与汉代的神怪笔记有传承关系,在内容旨意上深受道家影响,也受佛家影响;既劝人行善,又警示因果报应。

现存于南溪山刘仙岩石刻的这两篇遇仙故事,表达的正是这样的内容,但故事的主要人物在遇仙后的命运却一正一反:那位云游道人诚心帮人,而主人公唐子正却对他多有疑心;心不诚的人,其结局是不会好的。而刘仙是一直诚信助人,最后得真人指点得道成仙。一个失道命丧,一个得道成仙,两个故事两位主人公不同的结果,显示仙道在冥冥之中对人的命运的操控之力。这两个故事同列于一个岩洞中,就是为了让进岩的世人作一个对比,以求自己人生的抉择。

新闻推荐

去年自家卡里钱“飞”入外地别人家至今还有5万元没追回 客户认为银行存在过错告上法院

银行卡里的钱被陌生人转走,家住灵川的秦先生为此心烦不已。虽然银行帮他追回了24505元,但仍有5万元至今没有踪影。眼见损失难以弥补,秦先生最近将银行告上了法院。 &n...

灵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