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这条铁路不走火车

桂林日报 2015-08-17 06:16 大字

▲已经废弃的桂海铁路成了别样风景丁玫摄

□庞铁坚

相信许多人都走过桂磨公路——— 或者沿公路去漓江的码头乘船旅游,或者是到桂磨大桥看日落,去大圩看古镇。深秋时则有更多的人经这条路去海洋乡看秋色。

与这条公路并向而行的,还有一条铁路。这条铁路,与以前的桂大路相邻很近,与今天的桂磨公路,则有些若即若离,新来的客人也许没注意到这条铁路,因为,不论你何时遇到这条铁路,都不会看到过往的火车。换句话,这是一条不走火车的铁路!

有趣吗?

如果你细心一点,在驾车通过去大圩那个道口,继续往漓江方向行驶,也许会注意到有一条铁路与这条公路平交而过,交会处竟然连个红绿灯都没有!如果你去大圩古镇,也会注意到在镇里要穿越一个小小的涵洞,这涵洞上方就是那条铁路了。

这条铁路,它的官方名称叫桂海铁路——— 不是未来规划中从桂林到北海的铁路,而是从桂林到海洋乡的铁路。如今,这条铁路锈迹斑斑、杂草相掩,倒是拍怀旧片的好地方。

一条铁路,修起来却不走火车,这本身就是一个有喜感的故事。

1958年,正是大跃进年代,桂林这里,要跟上形势、大炼钢铁,就开始找铁矿。很快,有好消息传来:灵川县的海洋乡发现了铁矿!在那个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年代里,任何一天都不会被“浪费”,领导们马上决策,决定修一条到海洋乡的铁路,把铁矿运出来,保证大炼钢铁的原料需求。很快的,这条铁路的建设指挥部成立了,柳州铁路局责无旁贷地提供技术支持,近2万人的修建队伍被动员起来,这其中包括大圩初中的学生们。一切劳动都是手提肩扛的原始方式,有热情没效率,可上级的决心是很大的,刚建好没多久的大圩初中,因为地址在规划的铁路边,也立即被列为拆迁对象,于是大圩中学就搬到了山边。

第二年,这条几十公里的地方铁路,路基已然基本建成。虽然有一段刚修好的路基被洪水冲坏,但又很快抢修好了。下一步的工作,是铺铁轨,这就是专业技术活了。

还没开始铺铁轨呢,大跃进的恶果已经让人们撑不住了,中央提出了“调整、整顿、充实、提高”的经济方针,一大批没谱的项目立即下马,以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在此方针的指导下,刚铺开摊子的桂海铁路下马停工。

这一停工,就是10年!当然,这10年也不是“完全停工”。1961年,位于瓦窑的桂林电厂扩建,需要大量的煤炭,当时的公路运输条件更差,而桂海铁路已经修好路基。于是,在这一年,铁轨铺到了漓江边的电厂,还在平山货场修建了货运站,名叫“桂林南站”。

一直到1970年,武斗结束,社会在努力走向“有序”,上级开始“抓革命促生产”了,桂林这里,又把这条铁路的修建工作端出来。这一次,动员了1.3万人参加桂海铁路的建设,铁轨一口气铺到了大圩过去的袁家村,沿途修建了桂林东站和大圩站,架设了过江的铁路桥梁。这次复建工程,花去800多万元。当时这“800多万”是个什么概念呢?一个普通干部的月工资是50元左右,桂林市1973年的财政收入8712万元。

1973年,铁轨还没铺到海洋呢,只铺到袁家村。这时,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海洋铁矿储量太小,品位低,不适合开采。于是,这条铁路的复建工程到此结束。

不过,在当时条件下,还是尽可能地发挥了这条铁路的功能:东站和大圩站都受理业务,虽然这些业务量非常的小,东站主要承担轮胎厂的业务,大圩站偶尔发运一些大宗农副产品,毕竟还是运行了几年。1982年,袁家村至大圩段的路轨正式拆除,只办理大圩至桂林南站区间的业务。

因为大圩及周边的经济产出规模不大,这条铁路一直处于强烈的饥饿状态。1977年某一天,我突发兴致,沿着这条铁路从大圩前的黄沙河走回桂林,一路上也没见到一趟火车!

当然,在秋天收获的季节,还是偶尔有火车头拉着两三节车厢,慢腾腾地行走在这条线上,有气无力地,主要是收运大圩的农副产品。即使这样小的运输量,也伴随着交通事故。我在华侨农场工作期间,就发生过农场的电影放映员搭乘拖拉机送片时,在铁路与公路的平交路口,被过往的火车撞翻。幸好车速不快,放映员只受了伤。

前两年,也就是铁道部改成总公司以后,桂海铁路自南站以南,已经取消了各类业务。也就是说,它已经是荒野中一条静悄悄地被废弃的长满黄锈的历史了。

新闻推荐

市领导督查漓江(城市段)排污综合治理项目时要求53个子项目月底前全部开工并做好节能减排统计

本报讯(记者周文俊)作为今年20大重中之重项目之一,漓江(城市段)排污综合治理项目53个子项目中,目前已有20多个进场施工,其中5个已经完工。为进一步加快有关项目推进,9月7日,市委...

灵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灵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