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6月24日,记者在兰田采访,发现这里的干部生活不同于一般乡镇——兰田,这里没有“走读干部”

桂林日报 2015-06-26 06:44 大字

?独特的民族风情、秀美的自然风光,是兰田拥有的独特资源,等待开发造福当地群众。图为兰田板垒界梯田风光。记者景碧锋摄

?兰田干部群众联合起来修筑公路 □记者景碧锋摄

兰田瑶族乡干部夜晚深入瑶寨,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记者景碧锋摄

□本报记者景碧锋通讯员石明丹

从未出现过“走读干部”的兰田,每个人的背后都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如果有一天,我们这里真的出现了‘走读干部\’,那兰田的发展就更上一层楼了。”6月24日,灵川县兰田瑶族乡党委书记舒泽佳跟记者这样开玩笑说。

成立于1986年的兰田瑶族乡,位于县城北部的高寒山区,距离灵川县城近百里。由于山高路远,自从乡政府成立以来,乡干部一直都住在乡里,即便是本地的干部,也只能到周末才能回家。近30年来,兰田瑶族乡从未出现过“走读干部”。

1987年来到兰田工作的赵焱良还清晰地记得:那时候他跟爱人去县里登记结婚,两人高高兴兴地领了结婚证,可县里突然通知开会。他服从组织安排,留在了县里开会。家里有急事,爱人只得一个人回家去了。

那时候,从灵川县城到兰田,先要从县城坐车到青狮潭电厂,然后从库区坐船,四五十个人乘一条船,到兰田附近的上马鞍村后,一路步行到兰田乡里。一趟下来,前前后后得花近5个小时。那一天,赵焱良的爱人回去得迟了,坐船航行在青狮潭水库中,船上人少,静悄悄的,水面四周黑魆魆的,她害怕,一路上哭着回到了家。

那时候还年轻,赵焱良的爱人还是个小姑娘,一转眼间,近30年过去了。回忆起这些事,已经50多岁的赵焱良心里面满是愧疚,“但那时候人的纪律观念强,觉得这样做才是应该的。”

1992年,26岁的叶荣飞被分配到兰田工作。那时候他正和在灵川民治小学工作的爱人处于热恋中,很快两人结婚生子。由于兰田不通公路,叶荣飞只能一月回一次家,和爱人团聚。有一次,他回到家里,那时候孩子刚学会说话不久,孩子看到爸爸回来了,说:“妈妈妈妈,我们家来了一位叔叔。”叶荣飞瞬间感到无限心酸。如今20多年过去了,孩子马上大学毕业,但孩子学什么专业他并不知晓,一切都是妻子在操劳。“在这里,都这样的。”

2004年,医学专业毕业的苏惠媛作为技术人员来到兰田。婚后,小孩一直由在县城工作的老公来带,大家都开玩笑说这是“公鸡带仔”。面对这样的情况,苏惠媛其实对丈夫和孩子很愧疚,但没有办法。如今一晃11年过去了。

像叶荣飞和苏惠媛这样的,在兰田有很多。由于地处偏远,夫妻长期分居,孩子大多都由夫或妻一方来带,大家都调侃为“公鸡带仔”,并不觉得有什么贬义,而是一种实情。

干部下乡常常是“走到哪,吃到哪,睡到哪”

“乡亲们什么时候来政府,都能找到我们,我们肯定是全天候的干部,从来不会出现走读的现象。不是说不想,而是根本就不能。”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地都在进行专项整治查处“走读干部”的时候,兰田瑶族乡从来没有为这个事情担过心。

桂林市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像兰田瑶族乡的这种情况,在桂林市的15个少数民族乡及一些偏远乡镇广泛存在,比如临桂的黄沙瑶族乡、资源的两水苗族乡等等。由于少数民族乡相对地处偏远,长期以来,当地的乡干部都住在乡里,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不同于普通的乡镇。”

如今城里人都有丰富的夜生活,而兰田则有些不同。“在兰田,吃过晚饭后,有人打球,有人散步。晚上早早就睡了,很少有人到了晚上十点钟后还没有睡觉的。晚上睡得早,早上自然起得早,一般六点前后就起来了,跟当地农民生活差不多。”在乡里工作了近30年的赵干明笑着对记者说,如今乡里有29个干部,本地人只有5个,外乡、外地的占了大多数,很多人这样生活惯了,感觉神清气爽的,回到城里反而有些不适应了。

“而在夜里去政府食堂里看电视,是大家最高兴的事。讨论时事,谈论人生,交流工作生活。乡政府不大,二三十号人,反而很融洽。这种情况,到目前其他地方很少见到了。”乡长秦振连说。

兰田瑶族乡只有6000多人,3个村委的75个自然村分布在11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地广人稀,山大沟深,干部要下乡,常常要翻山越岭。即便是如今交通方便了,很多寨子也是当天去了,当天回不了。于是,干部下乡常常是“走到哪,吃到哪,睡到哪”。

去年在全市广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兰田乡党委、政府针对下乡路途遥远,村民白天务农的特点,出台了党员干部“夜宿制”:要求乡三家班子领导每月下村住宿一晚以上,一般干部每月下村住宿两晚以上。只要不是圩日,党员干部就会出现在田间地头,怀揣一本民情日记,传递党员干部联系卡,与各村委党代表、人大代表、村干部、种植养殖户和广大群众面对面交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呼声。

于是,兰田各村都流行起了一种新鲜活动:每当夜幕降临,一盏灯,一张桌子,十多个人,围坐一起,有人谈论,有人记录,谈到高兴时还不时地传来阵阵笑声。这是驻村夜宿的党员干部在和群众开展夜谈活动。

干群齐心协力,兰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兰田和大境是灵川县两个距离县城最遥远的少数民族乡,过去也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叶荣飞清楚地记得,刚到兰田工作时,全乡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机,还在距离乡政府一里开外的乡邮政所。

那时候,兰田3个行政村75个自然村还没有通柏油路和水泥路。对于像叶荣飞这样家在县城的人来说,刚来兰田那阵子,要回趟家还真不容易。那时候兰田不要说没公路,连泥巴路都不通。乡里的几个同事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天刚亮就步行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坐船,下船后到九屋镇搭乘汽车,一路颠簸才能回一趟家。

直到1994年修通了九屋镇文家村到兰田的公路,才结束了去兰田还要坐船的历史。尽管路面还是凹凸不平的泥巴路,但总算通路了,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变化。

从此,兰田的人去县城再也不用坐船了。然而,山路蜿蜒崎岖,有人统计过,文兰公路这一段就有90多个弯。

到了2002年,灵川县实施了“村村通大会战”项目,让一些县直单位认领项目,帮助兰田修筑通村的道路。有的单位领到项目时,负责人都想哭了。因为修路就得花钱,单位拿不出那么多钱怎么办?但是不压任务、不努力强制进行帮扶,兰田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改善?

也就是这一次的努力,让兰田的3个村委都修了通村路。近年来,乡里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实施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新农村建设、水利兴修和桂林市仁济慈善基金会捐资修建乡村道路等多个项目。如今,全乡75个自然村除水库相隔的上马鞍村通村道路正在建设外,其他74个自然村都通了路。

公路的建设只是兰田变化的一个缩影。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兰田的竹木面积达到了10.5万亩,年产毛竹100万根以上,是广西最大的毛竹产业基地之一。依托高山气候条件,该乡在巩固毛竹生产的基础上,以广西植物研究所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在兰田落户为契机,积极引进猕猴桃、樱桃、蓝莓、黑米等高效、特色、优质新品种,进行特色种植,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草珊瑚、竹鼠、大耳黄羊等林下种养,开拓了农民增收新路子。2014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39元,是1986年的12.91倍。

兰田,确确实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闻推荐

河滩堆运煤矸石河底一捞尽淤污清泠泠的九屋东江被染一身“黑”

东江岸边堆放的媒矸石。▲村民随手从东江河中捞出的黑色淤泥。?原来平坦的道路损毁严重...

灵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