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菜价便宜受追捧 无序经营隐患多 八里街“鬼市”带来喜与忧

桂林晚报 2013-05-10 01:38 大字

每天晚上,位于八里街银庄巷的马路菜市都热闹不已。

夜幕降临后,摊贩打着灯,给买菜的顾客照亮。

■核心提示

夜幕降临,桂林大大小小农贸市场的买卖进入尾声,而八里街银庄巷却陆续菜贩云集。摊点铺开,客流熙攘,让这条街道成为八里街一个独特的“鬼市”。在物价连年上涨的当下,“鬼市”相对低廉的菜价让附近居民得到实惠,而马路菜市的特点又让它无法获取合法身份,并面临诸多抱怨。

八里街银庄巷红火的“鬼市”

5月8日,阵雨连连。但傍晚6点刚过,马为顺两口子照旧骑着三轮车来到八里街银庄巷,停在人行道上。车上,载着千余斤蔬菜。搭棚、摆菜,几分钟后,车道上就多了一个菜摊。

与此同时,更多三轮车、板车、担子云集此处。半个小时后,200来米长,4米来宽的银庄巷两边已被百来个菜摊占满,猪肉、活鱼、包菜、土豆、茄子……菜品的齐全程度堪比一个小型农贸市场。中间一条1米多宽的过道上,购菜者也渐渐多起来,这里成为附近最喧闹的街道。

记者了解到,这个马路菜市存在已有4年。最初是附近村民挑着自家种的蔬菜在这销售,低廉的菜价吸引了不少顾客。后来,越来越多谋求生计的外地人从批发市场贩来菜,加入到这个队伍,并逐渐成为摊贩的主体。

近两年,由于城管部门对占道经营打击力度的加强,摊贩们大多选择在城管队员下班后出来摆摊,加之没有相关部门监管,形成了一个被附近居民称为“鬼市”的夜间马路菜市。

马为顺的生意不错,晚上9点,千余斤蔬菜已所剩无几。马为顺在“鬼市”卖菜已有2年,“基本每天都能卖这个量,一个月赚四五千。”

红火的“鬼市”,甚至吸引了不少白天在农贸市场经营的菜贩来此“客串”。一位姓莫的摊主说,他在附近一个农贸市场有固定摊位,从半年前开始,他将白天卖剩的菜拉到这里清完,“这里菜价低,销得也快。”

菜价比农贸市场低不少

附近居民都知道,“鬼市”的菜价比起农贸市场低得多。

离“鬼市”最近的农贸市场是位于欧州小镇小区内的万顺市场,距“鬼市”不足百米。

5月9日,记者来到万顺市场问价,与“鬼市”5月8日的价格进行对比:以市斤为单位,万顺市场包菜1.5元,蒜5元,青椒3元,黄瓜3元,西葫芦1.5元,洋葱2.5元,四季豆3元,西红柿3元,猪五花11元;“鬼市”的菜价为包菜0.6元,蒜3元,青椒2.5元,黄瓜1.8元,西葫芦0.8元,洋葱1元,四季豆2元,西红柿2元,猪五花9元。“鬼市”多数菜品的价格要比万顺市场便宜二至四成,个别菜品低了一半以上。

“鬼市”的摊贩告诉记者,这里价低除了图薄利多销,更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摊位费、水电费等成本。

“鬼市”里一个猪肉摊摊主告诉记者,1年前,他曾在附近一家农贸市场租摊卖肉,每月摊位费1500元,“每天卖一头猪,半头的利润用来交摊位费。”那家农贸市场搬迁后,他索性转来“鬼市”经营。

对于很多摊主来说,价低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下午从批发市场进货,进价本身就便宜许多。

马为顺选择每天下午4点到五里店果蔬批发市场采购,市场交易临近尾声,蔬菜卖相稍差一些,价格也落下不少,“多的时候能便宜一半。”

对于大多数光顾“鬼市”的居民来说,最看重的就是价格。

“一斤菜少块把钱,一个月就能省不少。”家住欧州小镇的覃丽淑从去年开始成为“鬼市”的忠实顾客,每晚都来这里买菜。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平均每天要吃一斤猪肉,在“鬼市”买,一个月能省60元左右。“蔬菜价格差别还要大,一个月能省下五六百块菜金,一年就是六七千。”对于家庭月收入3000元左右的覃丽淑来说,这不是一笔小数目。

还有些居民看中了“鬼市”的便利。

“早上来不及买菜,晚上下班回到家已经7点了,菜市场都没什么菜可卖了,所以我有时就绕来这里买菜。”家住水榭花都小区的吴启明说。

“鬼市”附近居民小区聚集,精打细算和时间关系,很多人不得不改变清晨买菜图新鲜的习惯,成为它庞大的顾客群。

“鬼市”引来的抱怨声

“鬼市”日益红火,但抱怨声也随之而来。

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住在银庄巷临街三楼的蒋应申摇了摇头。为了安静,他一入夜便将窗户紧闭,可喧闹声还是穿透玻璃影响了他的生活,“看电视要把音量调高好几格,吵得心烦。”自从前年搬到这后,蒋应申为此向城管部门投诉好几次,“城管也来管过,但城管一走摊贩又回来了。”

晚上9点半过后,摊贩们陆续收摊。很多菜梗、果皮被直接抛弃在路面,一地狼藉。这让负责打扫这片街区的一名保洁工一肚子怨气,“每天要用三轮车拉3次才清得完。”

除了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也有居民提出了这样的担心:晚上才出来摆摊,黑灯瞎火的,难说买到的蔬菜和猪肉有问题。

怨言颇多的还有万顺市场的摊贩和管理方。

在万顺市场卖了4年菜的陶继林感觉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刚开始,一天能卖两三百斤菜,现在能卖一百斤就算不错了,月收入还不到1000元。”陶继林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鬼市”圈走了越来越多的顾客。

每月400元摊位费,加上都是凌晨进货,陶继林难以在价格上与“鬼市”的摊贩竞争。陶继林告诉记者,洋葱5月9日的进货价为每斤2元,他卖2.5元,而8日晚上,“鬼市”洋葱价格低至1元。

摊主们生意越来越难做,也让管理方颇为头疼。万顺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李欣无奈地说:“摊位出租率从4年前的90%,降到现在的60%。”

怎么管“鬼市”是个问题

对于“鬼市”的存在,城管部门取缔的态度坚决,却又无奈。

5月9日上午,银庄巷路口几名城管队员正在蹲点执勤。自从银庄巷马路菜市形成那天起,城管部门的整治就从未间断。“最开始,白天这条街也被菜摊堵满了。”一名城管队员告诉记者,他们为此搞过多次集中整治,可马路菜市转成夜晚经营的“鬼市”后,他们便没有太多的办法。

“八里街中队算上协管只有21个人,辖区却有10万居民。下班后,执勤的队员更少,加上那里(‘鬼市\’)大多是外地务工人员靠摆摊维持生计,整治的阻力很大。”灵川县市容局一位副局长说。

这位副局长认为,“鬼市”的红火也与八里街片区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有关。“这片区域菜市场规划不太合理,比如万顺市场的水、电、摊位布局不够理想,难以满足附近居民买菜的需求。附近菜市场也只有万顺市场和北门市场,没有足够的摊位,让马路菜市慢慢形成了规模。”

“鬼市”的存在也让八里街工商所所长周勇有所担心。“正规农贸市场有农业部门对蔬菜、肉类进行检测,我们也会定期检查肉类产品的安全检疫证,但对马路菜市却难以进行监管。”

一名城管队员告诉记者,2010年他们曾对“鬼市”进行划线管理,试图减少噪音、拥堵、垃圾等负面影响,“后来发现管不了,就放弃了。”

首席记者龚亮勇/文首席摄影记者游拥军/摄

■短评

辩证对待“鬼市”

陆汝安

在人类的早期,集市是自发形成的——— 为了应对喜怒无常的大自然和凶猛的野兽,人们逐渐聚集,随着人口的繁盛,人们有了交易的需求,于是就形成了集市。一般来说,能够形成集市的地方,多半具备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等特点,一言以蔽之,就是方便人们交易。

当然,在今天的城市中,集市更多是规划的产物。因为对于功能复杂的城市来说,不管是集市也好,道路、建筑也罢,如果没有预先的全盘规划,则很可能陷入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就拿桂林来说,如果允许随便摆摊卖菜,估计大家都抢着去十字街、中山中路,因为那里人流量最大。但这可能吗?

因此,今天的城市管理者在对集市设点规划时,既要尊重集市与生俱来的属性,那就是是否方便人们交易,人口密度、交通便利等因素都要考虑在内;也要尽量做到集市与城市的有机融合,要考虑是否扰民、是否有损市容市貌等。

这也就意味着,集市不但要做好前期的规划选点,还要做好后期的维护、管理。当代的集市,不再是自生自灭的产物,而是有规划、有管理成本的交易聚集地。

以是观之,八里街银庄巷“鬼市”更像一个自发形成的集市。它所具有的便民特点不可否认,菜价更便宜也是事实。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回避它的另一面——— 由于没有管理,它混乱肮脏,也无食品安全可言,给周围居民造成干扰,对于附近万顺市场中那些交了摊位费的摊主来说,构成了不公平竞争。

对于“鬼市”,是取缔还是保留,是堵还是疏,我们没有发言权,因为这需要有关部门作出严密的论证之后,才能作出结论。但不管采取什么措施,都要既考虑到方便市民,也要考虑到城市管理和整体形象,二者兼顾,不可偏颇。我们期待八里街有关部门拿出诚意和智慧,直面难题、找到答案。

新闻推荐

落户乡村的少年宫 桂林共有17所分布于12县3城区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在国家专款扶持下 乡村孩子也享受到了多彩的课外教育

桂林共有17所分布于12县3城区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在国家专款扶持下 乡村孩子也享受到了多彩的课外教育

灵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