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新突破 红色精神扬
王建平
当我们从全国视角去观照此次展播的广播影视作品时,会惊喜地发现《铁血湘江》《湘江1934·向死而生》和《维和西非》可圈可点。它们最突出的亮点是创造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突破,显示出广西原创佳作的实力与品质。
对于湘江战役,影视作品多有表现,然而电视文献纪录片《铁血湘江》通过“五岭逶迤”“铁血阻击”“浴血突破”和“问道湘江”四集,从3个方面实现了艺术突破。一是全景再现血战历史。它不仅聚焦湘江战役,还梳理前因后果以及深远影响,从红军战前的5次反“围剿”到了战后的遵义会议,以及万里长征到陕北,甚至还延续到新时代的当下。它发生在广西,却辐射全国,凡是与湘江战役有关的人、事、物及其细节,编导均去采访挖掘,加以反映。它运用回忆和配以大量的视频资料和当代影视画面,全面地再现这场战役。许多动态地图以及俯拍、移动、特写等镜头的运用,为该片营造了大气磅礴、宏伟壮烈的叙事风格,强烈冲击着观众的视觉与心理,成为迄今为止最完整记叙湘江战役的作品。二是聚焦红军将士命运。该片既有宏观的全面把握,也有微观的重点表现。在血战的语境里,编导穿插许多参战将士的感人故事,如江西瑞金华屋村的17棵红军树、长征路上的第一座红军墓碑、半条被子的故事、陈树湘的牺牲、老红军韩伟的遗愿,以及红军后人对先烈的寻找与感恩等,都具有感天动地的情感张力。而全州、灌阳、兴安等地对红军遗骸的寻找、挖掘、清理、祭奠与悼念,把历史与当代紧密相连,不但在结构上具有首尾呼应的作用,而且在精神上包含一脉贯通、传承弘扬之意蕴。三是立足当代展开思考。编导站在新时代的高度,深入挖掘这场战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专家访谈以及解说词,回望与反思、阐释与评价、总结与提升,探寻其“道”,使历史在当代产生巨大回响,激励人们在新时代新长征中砥砺前行,从而散发出思想深刻的光辉,呈现出理论色彩之浓厚。
无独有偶。动画电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则是湘江战役的艺术再现。它的突破首先在于电影形式。2019年全国出品动画电影26部,仅占总数1037部的2.5%。这些作品多数根据知名IP改编,奇幻冒险故事仍是主流题材。《湘江1934·向死而生》的问世,既是中国电影的突破,也是动画电影的突破。作为反映湘江战役的第一部动画电影,它对中国红色动画电影的创新与引领,以及对青少年传播革命文化尤其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成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之作。其次在于另辟蹊径。它把关注的镜头对准湘江战役背后的故事,有意将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融为一体,运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方法,从孩子的角度去反映这场血战,进而演绎出精彩的少年版以及红色少年成长记。第三在于塑造小红军。在影片中,当地放牛娃韦二牛救护了负伤的红军小战士黄玉长生,并在黄玉长生的影响和带领下与敌军斗智斗勇,思想逐渐觉悟,最终也投身到革命队伍中,成为红军战士,参加了万里长征。影片的传奇色彩令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
与之不同。《维和西非》的创作已经突破了国界,上升到观照世界和平的高度。这部广播剧根据武警广西公安边防总队独立组建的中国第五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的事迹改编,讲述中国军人认真履行联合国维和警察防暴队的职责与使命,展现出负责任的大国风范。所以,它仿佛为听众打开了一扇面向世界的窗,一方面让人们了解到了中国军人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非洲维和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充满异域色彩的声音和丰富生动、场景真切的声响,生动再现了西非的社会生活,给听众以新颖独特的审美感受。此外,该剧还成功塑造维和官兵,为中国广播文艺人物画廊增添了新时代中国军人的崭新形象。三位维和警察防暴队员亲自参与该剧的录制,出声演出,也是广播剧创作的可喜突破。
这三部作品都是军旅题材,都是表现革命军人的勇敢、使命与担当,都是一脉相承。当年在湘江两岸奋力拼杀的红军将士,现在是中国军人走出国门维护世界和平。从湘江战役中铸就的中国军魂在7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熠熠生辉,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所以,这三部作品所蕴含的崇高美不仅给我们庄严感和振奋心,而且还令我们获得思想启迪与心灵震撼。它们的成功突破必然会带动更多优秀作品大幅跟进,让广西文艺的旗帜在中国文坛上飘扬。
新闻推荐
灌阳县按地域范围分级划分党员服务群众责任田,鼓励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党旗领航、电商扶贫、直播带货、线上消费的方式拓宽特...
灌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灌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