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职业 新型职业农民: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农民
王蓓正在果园里工作。(王蓓供图)
潘彦君正在展示蜂箱。(潘彦君供图)
农民,指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可以说是这个社会的顶“梁”柱。在当代发达国家,农民完全是一个职业概念,但是在中国,长久以来农民更像是一种“身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加上国家对“三农”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走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他们用自己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手段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国家正在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就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
我国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关键时期,大量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迫切需要高素质的职业化农民。
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陌生”,留守农业人群呈现出总量相对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农民长期被定义为“身份”,加上城市飞速发展,很多农民宁愿当“农民工”也不愿意在家乡种养,而从农村出去的大中专学生,甚至农业院校毕业的,更是不愿意回到农村工作,“今后谁来种田”成为了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开始重视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特征包括,他是市场主体;全职务农,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具有“能创业”的特点;具备较大经营规模,具有较高收入;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
早在2014年,国家农业部就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而2017年1月9日出台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此外,还提出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桂林新型职业农民超万人
2018年10月底,首届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论坛在山东济南举行,论坛上,由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组织编写的《2017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报告》显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已突破1500万人,其中,45岁及以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占54.3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型职业农民占30.34%。
而且,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呈现“多元化”的特点,40.6%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务工返乡人员、退伍军人、科技研发推广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新生力量。
桂林市农业农村科教站相关负责人李国刚介绍,2014年,桂林市的灵川、灌阳、兴安被评为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而从2016年开始,其他县区也陆续开展了培训工作,由桂林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桂林市分校,联合桂林市农业学校、桂林市农业科学院等,与各县区的农广校分校一起共同开展。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由农业厅和财政厅直接下达,从2014年3个县获得项目资金共计300万元,到2018年,桂林市共有17个县(区)获得项目资金1043万元。
李国刚表示,根据培训范围的不同,职业农民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共有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每个县区根据要求和实际情况,都制定了相应培训内容和实施方案。“桂林大部分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都是生产经营型,授课内容会根据培训等级的不同而变化,有理论也有实践,后续还会进行跟踪服务。”
从2014年至2018年,全市共培养新型职业农民9350人,认定6473人,加上2019年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相关培训,目前桂林的新型职业农民人数已经突破万人,而且各县区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新型职业农民。
有了“技能”作为支撑,新型职业农民规模化经营程度和纯收入都不低。《报告》显示,51.6%的新型职业农民销售农产品总额达到10万元以上,31.2%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土地经营规模超过100亩,27.7%的新型职业农民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职业农民提升的是“眼界”
潘彦君是恭城门楼村人,今年35岁,在成为职业农民之前,他也曾经在湖南、广东等地打工。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一群野蜂在他家附近筑巢,当时他正好在家,听父亲说,这些蜂密封一天可以采2斤蜜,一天就可以赚100元。
“我爷爷和父亲都是养蜂的,可是后来因为生态环境变化,家里就没有继续养蜂。”潘彦君表示,第一年他自制了19个蜂箱,赚了1万多元,可把他高兴坏了。随着养蜂养得越来越好,2014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2017年是潘彦君事业转折的一年,那一年他参加了职业农民培训,除了学习到种养技术,他还接触到了营销知识,找到了电商渠道,认识了很多朋友。
“职业农民培训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提高了眼界。”在之后几年里,他每参加一次培训,都会被“震撼”一次。“比如今年去的上海参加培训,更多的是学习经营和管理,我们还去参观了现代化的农业基地,那边的现代化程度真的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潘彦君告诉记者,除了养蜂事业,如今他还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有种植和农产品加工业务。“随着眼界的提高,创业思维也会改变,最开始我就想着每年能赚几万元就不错了,现在光是蜜蜂一年产值就超过30万元。”
“90后”的王蓓毕业于南宁一所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父母建议她选择这个专业,就是希望她出来以后不要再做农业,而是成为一名老师。“我从小就爱种东西,所以毕业结婚后,我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选择做一名职业农民,现在事业小有成就,父母也比较支持我。”
王蓓也表示,参加这么多次职业农民培训,让她眼界更开阔,创业路越走越顺。“最开始我的想法就是自己只是一个果农,能够管好果子,卖好果子就行了,可是出去见识得越多,我就越来越意识到,应该把农业做成规模化、现代化,所以这几年我一直在钻研种植技术,改善经营模式。”
如今,王蓓想把自己的果园,变成“种植+采摘+生态旅游”的经营模式。
作为新型职业农民,他们的意识早已改变,如今的职业农民身份,让他们十分自豪。潘彦君说,作为农民,他不仅不自卑,而且要为职业农民代言。“现在很多的职业农民在致富以后,都会带着当地老百姓一同致富,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新型职业农民的带动作用确实十分明显。《报告》指出,68.79%的新型职业农民对周边农户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平均每个新型职业农民带动30户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们大力推广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积极创办、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主动联系、对接小农户,引领、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人才振兴的突出亮点。
记者林扬
新闻推荐
自治区《关于支持桂林市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政策解读(二) 打造“交通+旅游”让旅途更美更通畅
■政策点击加强桂林旅游交通环线建设,按照二级公路以上标准,建设桂西北旅游环线、桂南旅游环线等。全面提升连通国家4A级以...
灌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灌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