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宏:实施水稻“三大变革”
徐世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工作就得有闯劲、有冲劲、有韧劲,坚持用新的技术指导新的生产,用新的办法破解新的难题。”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组专家、广西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徐世宏说起本职工作很有激情。
为了把好的技术、好的品种送到农民手上,工作30多年来徐世宏从不敢懈怠。
水稻是他用情最深、用心最多的研究项目。他以胆识为砚、化汗水为墨,在水稻栽培技术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先后实施了“三大变革”造福广大农民:第一次引进旱育秧技术,让死秧烂秧几乎绝迹;第二次推广抛秧技术,让农民直着腰板也能种田;第三次引进研究水稻免耕技术,让村里的耕牛“失了业”。
以前,水稻育秧壮秧一直是个难题。早稻倒春寒,晚稻寒露风,“两寒”严重制约着广西水稻的增产潜力。每年因为“倒春寒”各地都会出现大片的死秧烂秧。如何突破瓶颈?徐世宏和他的研究团队追踪前沿,集成创新,从日本引进旱育秧技术,并根据广西气候条件加以改良,让死秧烂秧几乎绝迹。旱育秧技术实现了从“水育”到“旱育”的稻作栽培变革。据不完全统计,旱育秧技术已在全区累计推广2.6亿亩,新增稻谷65亿公斤,新增总产值130亿元。
农民弯腰拔秧插秧,就得“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少农民因此落下病根。怎样才能减轻农民的辛苦?1992年,徐世宏和他的研究团队引进并加以改进的抛秧技术,使直着腰板拔秧插秧成为现实。徐世宏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稻田里推广抛秧的情景:他随手一抛落下的秧苗歪歪斜斜,村民们预言这些秧苗肯定活不了。可是15天后,东倒西歪的秧苗“直立”起来了,更令村民吃惊的是:3个月后,抛秧的这块田成了村里产量最高的!很快,抛秧技术取代了传统劳累繁杂的插秧模式。据不完全统计,水稻抛秧技术在全区累计推广2.5亿亩,排全国第一位,新增稻谷62亿公斤,增收节支160亿元。
弯腰犁耙田也是农民种植水稻的一项苦活计。徐世宏希望农民能潇洒种田,于是他和研究团队想到了水稻免耕技术。凭借创新这一法宝,徐世宏一路克难攻坚,终于研究形成了具有广西特色的水稻免耕抛秧技术体系,填补了我国在水稻免耕技术上的空白。经鉴定,该技术体系在技术研究和创新、推广面积、应用效果等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水稻免耕技术至今已累计推广1亿多亩,新增稻谷25亿公斤,增收节支90亿元,推广面积居全国第一,技术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
“用心做事,用脑做事”是徐世宏的座右铭。遵循这一原则,他的科研道路越走越宽阔,前进步伐越来越稳健。
作为农业部“超级稻研究与示范”广西首席专家,徐世宏2006年开始研究推广超级稻,组织全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大力实施“广西千万亩超级稻示范推广行动计划”,2014年超级稻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563.14万亩,连续3年居全国第一。他组织研究团队在灌阳县开展水稻超高产攻关,2017年超级稻最高单产达到1048.3公斤,创造了广西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加上再生稻平均亩产552.1公斤,“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首次突破1500公斤,创造了世界历史最高纪录。
徐世宏还率先研究水稻低碳栽培法,发明“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法”。这一妙招不仅使水稻产量提高5%~10%、节水50%以上,还减少甲烷排放,实现了水稻低碳栽培。他的智慧结晶——“稻草秸秆隔层栽秧技术”,更是实现在国内外首次把秧苗抛栽到稻草层面上生长,解决了免耕抛秧不便稻草还田的难题。该技术累计推广了5000多万亩,新增稻谷7.5亿公斤。
徐世宏还有一项技术研究填补了世界空白——创建冬季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体系。破解了粘性土壤不宜种植马铃薯的世界难题,制定并获颁布了中国首部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地方标准,该技术累计推广800万亩,新增粮食25亿公斤。
新闻推荐
今年9月12日,灌阳县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正式开馆,成为该县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之一。记者游拥军摄游客在灌阳县洞井瑶族...
灌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灌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