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愚公”修出“幸福路”——— 记桂林市优秀共产党员、灌阳县西山瑶族乡罗家村砍菜园屯党员刘继忠

桂林日报 2018-07-15 12:04 大字

□本报记者周文俊

1944年出生的刘继忠,今年已经74岁。自1971年退伍回乡,他就扛上锄头、铁锤等,义务为村民开山拓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坚持了45年,成为当地村民交口称赞的新时代愚公。

刘继忠出生在灌阳县西山瑶族乡罗家村砍菜园屯八组,马口石山的半山腰处。据当地村民讲,马口石山高达千米。当时,村民出行仅有一条宽10厘米的羊肠小道,路面又窄、坡度又陡,村民山上的木料下山、农田肥料上山等只能肩挑背扛。山路,成为村民走出大山的“拦路虎”。

1971年3月,在外“见了世面”的刘继忠从部队退伍回家,看到家乡仍然贫穷得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作为党员的他,决心为村民修一条畅通的山路。那时候在生产队要出工干活,他就利用早上出工前及中午的空闲时间,扛着锄头一点一点将原路扩宽。花了近半年时间,终于将原本10厘米宽的山路扩成30厘米宽。

1974年起,刘继忠对道路进行再次扩宽。这次扩道,为了尽量让道路平缓,他就在陡坡的地方进行改道并修台阶。当时的生产队长刘泽轩看到刘继忠一个人修路吃力,便动员村民一起加入到修路队伍中。这条路也顺利地扩成了1米宽的土杂石路。

2002年,为了村民运输物资方便,刘继忠又开始他的第三次扩路。这一次,他要把1米宽扩到3米宽。工程浩大,他专门买了辆斗车,自己挖土石,自己搬运。扩宽道路就得占用农田,2002年3月,当时有一段5米长的路要经过一户人家的农田,刘继忠多次给该村民做工作,但该村民就是不愿意。后来,他提出将自己的农田与该村民置换,并补偿该村民当年稻谷100斤。

2015年,道路第四次准备加宽,并且准备争取项目进行硬化。由于这次要占用一户人家的水田,刘继忠多次上门做工作,但无法做通。无奈他与村民刘太文一起出资1.6万元买下这片水田。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村里也把修通这条道路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并向政府争取了专项资金,2016年5月份对路面进行了硬化。2016年夏季,由于下雨,有一段路面发生塌方,他立即从政府给他的贫困党员关爱金中拿出了2500元,购买沙子、水泥,将塌方的路面维修好。

“他真是不容易啊,他家庭条件也不好。2000年,他妻子不幸患了脑血栓,瘫痪在床,那时起,他除了照顾妻子外,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修路上。”村民刘太平说。当时负责硬化路面的老板唐芳义也说,他修了这么多年的路,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一个出色的党员。

路修好了,龙家自然屯以及砍菜园屯的120余户近300人直接受益。曾经村民肩挑背扛或用马拉运物资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从1971年修路到2016年硬化成功,前后45年,刘继忠开挖的山路从10厘米羊肠小道修成了3米多宽、长约800米的水泥路;他也从曾经的年轻小伙,变成了白发老翁。村民们都喜欢把脚下这条路称为“幸福路”,那个修路的老人,就是他们新时代的“愚公”。

新闻推荐

桂林市全面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目前已有九个通过自治区验收(剩余三个取得阶段性成效

本报讯(记者桂晨通讯员潘川)2016年7至8月,第一轮中央第六环保督察组进驻广西并下沉桂林市开展督察,督察期间向桂林市反馈六...

灌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灌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