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同样是竹篮 价差八十倍

广西日报 2017-03-07 12:56 大字

本报记者 王春楠

3月5日,在桂林市灌阳县传统的“二月八”农具文化节上,来自灌阳新街镇的78岁老汉王元坐带了自己编的竹鱼篓来卖,每个30元,一上午也没卖出去几个。他有些羡慕自己相邻摊位的陆选明,对方编的竹水果篮,每个能卖120元。可是,陆选明更羡慕他的“邻居”——来自浙江嘉兴的竹编工艺师钱利准,一个果篮叫价2600元。

作为桂林市农村经济“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桂林市毛竹资源丰富,灌阳县也不例外。农闲时,一些农民会编些竹制品拿到集市上去卖,以补贴家用。

从十来岁开始,王元坐就学会了编织竹鱼篓、蛐蛐罐,做“猴子翻跟斗”的竹制小玩具,几十年过去了,他会做的还是这几样。“卖不到什么钱,一年最多卖得千把元。”他说,现在抓鱼的人少,鱼篓越来越不好卖了。

相比之下,今年61岁的灌阳文市镇人陆选明竹编手艺就灵巧不少。他琢磨编出了造型别致的果篮、花瓶,能用染色的竹篾编出花鸟鱼虫的平面画,还在县里的竹艺编制比赛中得过奖。每年,他可以有一两万元收入。不过,他也有愁心事:“没徒弟,年轻人觉得赚钱少,不愿意学。”

得知钱利准的竹果篮卖到2600元,他跑去细细看了一趟,服气了:“人家竹篾劈得细,编得也真好,没上漆都反光。”

钱利准刚30岁出头,他告诉记者,他的家乡嘉兴乌镇的竹编工艺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竹子特有的竹节限制了机械化生产的可能,一直以来,竹编技艺都是言传身教。”大学毕业后,钱利准开始致力于传统竹编工艺的学习和传承。现在,他劈出的篾条最细只有0.25毫米宽,和人的头发丝差不多细,他创立的竹编品牌也获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授予的“国匠荣耀·传承奖”。

除此之外,他将竹编技艺整理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开网店、进学校讲座授课等方式,培养互联网时代下的“竹编玩家”,让年轻人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智慧之美,延续中国竹编文化。

“广西毛竹柔韧性很好,特别适合编织。”他此次受灌阳县邀请,前来参加“二月八”农具节产品展销会。钱利准说,希望和灌阳当地的手工艺人、产业协会交流合作,最大程度提升竹子的农产品附加值,让灌阳翠竹变金枝。

新闻推荐

胡焯到灌阳开展***并接访群众

本报讯(记者周文俊)近日,自治区副主席胡焯来到灌阳县新街镇龙炼村,开展***工作,并现场办公接访部分有诉求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自己的扶贫联系点,胡焯非常牵挂龙炼村的大事小...

灌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灌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