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荔浦农村电商的异军突起之路

桂林日报 2016-11-11 00:00 大字

?农村淘宝马岭社区服务站的掌柜尹洪林帮村民在农村淘宝网上选购商品。

▲集办公、展示、培训、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荔浦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

▲农村淘宝马岭镇克村服务站掌柜韦宜丽在为客户网购的荔浦芋选货发货。如今在荔浦各乡镇,已有不少像她这样的电商销售本地的农产品。

□本报记者汤世亮通讯员黎振勇周俊远文/摄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又要到来了。营销战除了像以往一样在城市硝烟密布外,如今农村消费市场这块“大蛋糕”也成了各大电商相互争夺的“香饽饽”。去年7月,桂林市的荔浦县和灌阳县成为我国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桂林市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得如何?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还存在哪些难题?“双十一”前夕,记者来到桂林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最具代表性的荔浦县进行了探访。

现状:各大电商农村布点,农民网购逐渐普遍

“是的,货已经到了,我们正准备给你送过去。”11月4日上午,在荔浦县马岭镇马岭街一家小门面里,38岁的尹洪林一边忙着接电话,一边整理货架上的商品。此时,门面外的一辆送货三轮车也正缓缓驶出。如果不看门面外挂着的“农村淘宝服务站”的牌子,这家小商铺与农村普通的小商店没有两样:家用电器、手机电脑、服饰箱包、日用百货、农资农具等商品一应俱全,不时有村民前来选购商品。但细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商铺货架上的商品都是网购的商品,商铺的一面墙上还挂着一台很大的液晶显示器,有的村民不是在货架上挑选商品,而是在液晶显示器前挑选网上的商品。

“一些村民已适应网购了,经常过来让我帮代购商品。”尹洪林是马岭社区的团支部书记,而他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农村淘宝马岭社区服务站的掌柜,是一名农村淘宝合伙人。“以前很多农民的网购意识和消费习惯还没有形成,农村物流还不能送货到家,但有了我们这个服务站,打通了网购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后,镇上的村民也开始慢慢学会网购了。”尹洪林介绍说。尹洪林是地地道道的马岭人,之前自己在工作之余也开了一家实体店,有代购经验。数月前的一则“农村淘宝合伙人”招募广告,点燃了他深埋心底已久的创业梦想,于是他在第一时间报了名。凭借着自身的优势,他在众多的应征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阿里巴巴在荔浦县的一名农村淘宝合伙人。

尹洪林的马岭社区服务站于今年7月1日正式营业。他坦言,自从服务站正式运营以来,他从来没有清闲过。“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除了帮村民代购,货到了要打电话通知,有时还要上门帮安装等等。”尹洪林说。尽管一开始很辛苦,但尹洪林还是很乐意坚持,因为他确信“农村的网购市场很大,而且以后电子商务也是未来农村的发展方向。”他说,之前由于物流不能到达村一级,农村网购发展不起来,现在阿里巴巴在各地建村一级的服务站,农民在家也能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服务站顾名思义,最重要的是服务,只有把服务做好了,让村民放心,再考虑赚钱。服务让村民满意了,赚钱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尹洪林笑呵呵地说。尹洪林告诉记者,只要是村民在他服务站网购的商品,再远也会按时送达,之前有村民网购了一台冰箱,他们送货来回就花了4个小时。

记者正跟尹洪林聊着,一位村民走进来了。他先是在店里的货架上看了一遍,然后问尹洪林能否帮他在网上订购一台立式空调,他新装修的房子需要安装一台空调,他听自己的儿子说网购价格比较优惠,而且也能送货到家并帮安装,他便来到社区淘宝服务站看看。尹洪林便打开农村淘宝网,很快就为他选定了一台奥克斯空调。“很多村民还不懂怎么选择性价比高的商品,他们相信我们,我们就要服务好他们,为他们选好每一件商品。”尹洪林告诉记者,社区一些跳广场舞的大妈现在买跳舞的鞋子和服装都来找他,让他在网上帮代购。由于服务好,尹洪林的业绩也在不断攀升。据统计,马岭社区淘宝服务站每天平均有8.6份订单,月均营业额有4万多元。

在马岭镇德安村,今年28岁的黄荣蓉同样也在经营着一家农村淘宝服务站。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帮一位村民网购手机电板。“我这块手机的电板在镇上和县城都买不到,能在网上买到而且送货到家,帮我解决了困难,又方便。”购买手机电板的村民陈大叔笑着说。黄荣蓉告诉记者,她的服务站服务的范围包括德安村委的7个自然村,涉及人口3000多人。“我一个人现在根本忙不过来,我在下面的自然村还发展了两个‘淘帮手\’。”据黄荣蓉介绍,来她服务站网购的村民在逐渐增多,服务站上个月的销售额超过了10万元。“能送货上门,而且售后服务又有保障,农民也逐渐喜欢上了网购。”黄荣蓉说。

尹洪林和黄荣蓉的农村淘宝服务站不过是荔浦农村电商发展的一个缩影。据荔浦县电子商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介绍,自去年7月份荔浦成为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以来,荔浦县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成功引进阿里巴巴,并建成第一期47个农村淘宝服务站,至今实现销售额达1000万元。第二期53个服务站将于近期开始建设。

另外,荔浦县还与苏宁易购、京东商城签订了正式合作协议,目前苏宁易购O2O特色产品体验中心已正式运营,13个苏宁易购乡镇直营店正在建设中,其中6个已建成;京东在荔浦已建设了县级运营中心,招募了100名信息员;还引进乐村淘、村邮乐购等电商平台,在全县建设了140多个农村电商服务点。“要让电子商务进入农村,首先就必须把平台建起来。”有关工作人员说。

据统计,荔浦县如今已有电商企业268家,开设网店650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197个,城乡电商从业人员达4000余人,2015年全县电商销售总额达12.5亿元,2016年上半年全县电商销售额达7.5亿元,同比增长30%。

前景:把荔浦本地工农业产品卖出去

方便村民购物并不是荔浦搭建农村电商平台的最主要目的。“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也更有利润空间的是,我们是要做好‘上行\’,把本地产品卖出去。”尹洪林坦言,目前虽然每个月的销售业绩还不错,但除去各种成本,服务站盈利不多,如果想获得更多的盈利,就必须要销售本地的产品。“我们现在已在尝试销售荔浦的特色农产品,如荔浦芋、青皮蜜桔等。”尹洪林说。黄荣蓉也很赞同尹洪林的看法。她告诉记者,目前她的服务站卖出去的本地农产品平均每天有七八单“量不大,但是个好的开始。”黄荣蓉说。

如果说黄荣蓉还只是在尝试阶段,那么马岭镇克村服务站的韦宜丽则走在了前面。1987年出生的韦宜丽并没有读过很多书,高中毕业后她便独自一人到深圳打工。2013年底,觉得打工没有前途的韦宜丽回到荔浦马岭镇克村老家开起了网店。她不卖服装也不卖化妆品,而是选择卖起了家乡的土特产——— 荔浦芋。“那时淘宝天猫上卖土特产的网店其实已很多了,只不过在荔浦这边还少见而已。”韦宜丽说。

选择卖荔浦芋,韦宜丽有着她的优势,她哥哥就是本地荔浦芋的批发商,她所要做的就是将优质的荔浦芋选出来,卖到全国各地。“生意好的时候,我一个月可以卖掉几千斤荔浦芋头。”韦宜丽笑着说。虽然月销几千斤的量还不能跟她哥哥实体店批发的荔浦芋销量相比,但网上销售7块多钱一斤的价格大大高出当地的批发价,她和丈夫两人靠经营一家网店每月就能收入近20万元,比以前在外面打工强多了。今年过年前后,韦宜丽一天的销售量就达到了2万斤。保守估计,今年平均一个月销售1.5吨。尝到甜头的韦宜丽一边学习电子商务,一边尝试销售新的农产品。“荔浦各种农产品很丰富,我们以后也想继续做大,把荔浦的土特产卖到全国,自己收入也能更上一层楼。”韦宜丽说。

像韦宜丽这样的电商服务站既能方便村民购物,同时也能卖出荔浦本地产品,是荔浦政府部门最乐意看到的。“我们搭建农村电商平台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想把荔浦的工农业产品更好地卖出去,解决销售难的问题。”荔浦县工业和信息化商贸局副局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主任韦长业说。他告诉记者,荔浦县已建和将要建的农村电商网点,不仅打通了“工业品下行”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解决了荔浦“农产品上行第一公里”的难题。据介绍,目前荔浦在全县建设了190多个农村电商服务点,这些服务点将成为荔浦农产品“上行”的第一站,让农产品不出村就能卖到全国各地。

为了更好更集中地营销荔浦工农业产品,荔浦还主动出击,淘宝·特色中国—荔浦馆、京东中国特产·荔浦馆、苏宁中华特色馆·荔浦馆预计均在近期同时上线运营,荔浦将成为广西首个三大特色馆同时上线的县域。据了解,三大特色馆都采取“平台+政府+运营服务商”三方合作的模式,全方位展示荔浦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特产等,其中特色特产主推荔浦芋头、马蹄和荔浦衣架等。荔浦特色馆的建设能解决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不畅、信息分散、信任度不高、营销手段单一等问题,也将促进荔浦县的电子商户抱团发展,为提升荔浦本土特产的地位和影响力、拉动全县特色产品销售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荔浦县电商一条街项目也正快速推进中。该项目是“十三五”期间的重大项目和亮点工程,总投资1.5亿元,长约2.6公里,通过整体规划布局、软硬件设施配套和电商物流资源整合,将打造成为独具荔浦特色的电商长廊,形成涵盖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仓储物流中心、质量检测中心及其他服务配套设施的综合发展区。

通过一系列举措,如今荔浦的“互联网+特色工业”、“互联网+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培育出荔浦衣架、荔浦食品、手工艺品等一批特色工业电商产品,以及荔浦芋、荔浦马蹄、荔浦砂糖桔、荔浦夏橙和花卉苗木等一批特色农业电商产品。2015年全县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2.6亿元,农产品产地收购综合平均价提升了15%。

困境:基础设施和人才仍然是制约因素

“如果要说什么是荔浦农村电商发展的最大障碍,那就是我县农村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电商发展的需要。”荔浦县工业和信息化商贸局有关负责人说。“以前网购货物大都只能送达乡镇,甚至有些地处高山偏远的乡镇,目前仍无法送达。现在虽然实现送货到自然村了,但运输成本也很大。”韦宜丽告诉记者,当初她刚回家乡开网店的时候,邮寄一件3斤装的荔浦芋到浙江省邮费需要18元,而网上销售荔浦芋不过10元/斤,这邮费太不划算了。而且由于网店不比实体店批发销售量大,很多消费者一次购买不过七八斤,物流公司都不愿到农村来接这种小单,如果不是自己坚持,根本就做不下来。后来,韦宜丽销售的量大了,物流公司给的邮费折扣也大了,这样才好做一些。但总体而言,对于韦宜丽来说,桂林的物流还是不怎么“给力”,“沿海地区物流发达,同样重的物品,人家从那边发过来的邮费比我们这边发过去要低一半的价钱。”韦宜丽说。

而从政府层面来说,荔浦县要打造成为广西乃至大西南闻名的农村电子商务强县,交通依然是个大的瓶颈。近年来,荔浦县各乡镇行政村乃至自然村都通了水泥路,但荔浦目前还没有高速公路,没有铁路,这对农村电子商务今后进一步发展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另一个制约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因素就是农村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记者在荔浦县走访了解到,虽然荔浦县的村一级早已通了网络,但光纤覆盖率还不是很高。村民表示在家上网经常掉线,“有时耽搁了订单处理,客户都很有意见。”韦宜丽说。为了不耽误事情,韦宜丽很多时候都是用手机来处理订单,她表示还是希望农村的网速能够更快些。

据了解,近几年,荔浦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农村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据统计,该县通宽带、3G无线网络的自然村共计920个,覆盖率高达90%,但全县通光纤的行政村只占50%,网络速度还跟不上发展的需求。再加上目前农村上网资费相对较高,加大了个体电商和企业电商的运营成本,不利于电商在农村的迅速铺开。对于网购的村民来说,家里没有WiFi,开手机流量来网购对于很多村民来说还是件比较奢侈的事情“一些村民原本就不懂怎么上网,有时候上网选购一件商品流量就去了好几块甚至几十块钱,网购原本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无形中打击了村民的网购积极性。”黄荣蓉说。

农民消费意识的转变和网络应用技能的欠缺也是桂林市农村电商发展的一个大问题。“现在留在村里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大多选择在城市里工作生活。农村中老人这类消费群体由于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对互联网的认知度也不高,网购和开网店对于年轻人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于老人来说还很难一下子接受。”黄荣蓉说,目前村民在她的服务站网购的商品除了家电,大都是些小的日用商品,而在农村消费量大的家装和农资产品却鲜有村民网购。黄荣蓉举例说,同样的一款化肥在网上买可以便宜二三十元,但村民就是不愿意买。“要培养新的消费观念和习惯需要一定的时间。”黄荣蓉说。

而对于那些引入的电商企业来说,电子商务人才的短缺是困扰他们发展的一大问题。蒋冬文是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驻荔浦的负责人,在谈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时,也认为人才的短缺是个难题。他说,如今农村年轻的劳动力都在城市工作,按照县城的薪资标准,很难吸引电子商务领域的专业人才回农村,他们每开设一个点,都需要花大力气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新闻推荐

灌阳表彰水稻高产户

本报灌阳讯近日,灌阳县在黄关镇联德村召开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高产竞赛表彰会,对年在超级稻、再生稻高产竞赛中获得高产的蒋继贵等多位农户进行了表彰奖励。为激发联德村群众参与超级稻、再生稻高...

灌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灌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