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唐景崧将桂剧从民间艺术变为艺术家艺术灯火笙歌直到收场犹绚烂

桂林晚报 2016-02-21 02:19 大字

广西戏剧研究室编印的《看棋亭杂剧十六种》。(资料图)

位于榕湖南岸的唐景崧纪念雕像。

记者杨力叶摄

唐景崧(资料图)

桂剧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曾经跻身中国十大戏曲剧种,2006年,桂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并涌现出 了 《 大 儒 还乡》、《灵渠长歌》等精品桂剧剧目。回望桂剧的发展历史,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不能忘记,那就是为桂剧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的晚清抗法抗日英雄、桂林灌阳人唐景崧。

多年熏陶 积累深厚戏曲造诣

唐景崧出生于1841年,1865年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进翰林院,他的弟弟唐景崇、唐景崶也先后中进士进入翰林院,这就是灌阳县“一县八进士,同胞三翰林”中“三翰林”的由来。关于这个“三翰林”,还有一个有趣的八卦,临桂人况周颐在《眉庐丛话》有记载:虽然三兄弟都先后成功进入翰林院,但是他们的父亲唐懋公却在京城屡试不第,老父自然郁闷不已。当时有规定要是儿子去考场当考官的话,父亲是要回避不能再参加考试的。所以每到考试临近的时候,唐懋公总是拿凳子坐在门口守着,不给儿子们去当考官。不料怕什么来什么,有一年的科举考试命令下来,真的需要他的儿子们去当考官了。眼看自己努力复习给搅黄了,唐懋公盛怒不已,竟然抄起一根大棒子找三个儿子拼命,儿子们看见父亲来真的,都吓得逃出家门,最后找了一些同乡帮忙跟父亲说好话,这才度过了危机。

虽然说唐景崧进入了翰林院,但朝廷给他的官职只是一个京城的小官,不被重用,非常闲,据顾乐真《广西戏剧史论稿》里说:“唐景崧这时在北京做着悠闲的小京官,每日里出入繁华烟柳地,饮酒赋诗,听戏度曲,是有足够的条件受到戏曲的熏陶。”唐景崧喜欢听戏是有来由的,他从小生活的老家灌阳县是桂剧的发源地,耳濡目染之下唐景崧也喜欢上了听戏看戏。唐景崧在北京18年,正是各地方戏曲在北京争胜的时期,他也正好有机会认识到众多剧种的长处和表演方式。

就是在唐景崧受命去越南抗法的时候,他也常常偷得浮生半日闲,跟朋友们看戏娱乐,在他的《请缨日记》里,就记载有不少他在上海、北京甚至越南等地观剧的情况。经过多年的熏陶,唐景崧积累了很深的戏曲造诣,在他留存下来记录自己所作的谜语的书《迷拾》中,就有不少与《西厢记》等戏曲有关的谜语。

改革桂剧 人生开启新篇章

从1883年初到1886年底,唐景崧在越南协助刘永福抗法、广西关外守边,战后参与中越划界,这一切都被唐景崧记入了《请缨日记》中。唐景崧因为抗法有功,当上了二品官员,到福建台湾一带当官,1894年当上台湾巡抚。当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清廷战败,被迫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面对国破家亡,唐景崧和台湾民众都很难接受,甚至还短暂独立为“台湾民主国”并推举唐景崧为总统,继续进行抵抗,但毕竟敌不过时势的发展,唐景崧最终返回内地,被削掉官职,以布衣之身返乡。这一段史事中关于唐景崧的功过仍有纷争,但不管怎么说,唐景崧的政治生涯就此落幕,他的人生也开启了新的篇章。

1895年底,唐景崧带着失意的心情回到桂林,自号“退怡庐老人”,在五美塘西端,即现在五美路市政府一带大兴土木,建造了一座带有戏台、看棋亭、藏书楼及大五进居宅和宽阔花园的大公馆,号称“五美塘别墅”,在这里种菜、下棋,过起了隐居生活。看棋亭的旁边,是他自建的一个戏台,经常上演桂剧。锣鼓一响,生旦净末丑、公侯将相粉墨登台,甩水袖,亮身段,看着台上人来人往,唐景崧就感觉自己在社会大舞台没有演完的戏,变成了台上的浅吟低唱,正如他在戏台上自撰的一副对联写的那样:“眼前灯火笙歌,直到收场犹绚烂;背后湖光山色,偶然退步亦清凉。”桂剧,使他的精神世界有了寄托。

在唐景崧之前的五十年,桂剧便开始有了戏班,唐景崧也顺时而动,创办了自己的戏班,名为桂林春班,邀请林秀甫、一枝花、唐云海等桂剧、祁剧名角为该班台柱,进行桂剧改革,努力使桂剧更为通俗易懂,便于演唱和演出。作为见过大风大浪的人,唐景崧倾心桂剧还有一个重要的动因,他觉得当时动不动就说变法的人,没有看到风俗对于变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他认为要变法就必须先移风易俗,而利用戏曲的教化,能够起到良好的改变风俗的效果。他也确实是这样做了。他五美塘别墅和位于依仁路的范公馆,是当时有名的社会名流的聚会场所。为了推进桂剧的改革,唐景崧还带领林秀甫等名角到上海这样有名的大都市去观摩。林秀甫回到桂林后,联合他人,于1902年在凤北路创建了桂林第一个营业性的演出场所景福园,开了桂剧在戏院演出、观众购票入场、对号入座的先河。

唐景崧还敢于打破陈规陋习,为桂剧带来了一些突破,比如桂剧原来的演出角色全部是男性饰演,他成立桂林春班后,开始在班内招收女学徒,成为桂林女子学戏的开始,桂剧中也开始有了女演员。

创作剧本 桂剧从民间艺术变为艺术家艺术

唐景崧对桂剧所做的贡献,还在于他是桂剧发展史上的第一位剧作家。在他之前,桂剧没有固定的本子,演员演唱凭借的都是其他剧种的演出台本,唐景崧后来将自己编写的桂剧合刊成《看棋亭杂剧》,收录了自己创作的桂剧剧本40种,这本书也成了第一部桂剧创作剧本合辑。由于在流传过程中的遗失,如今能看到的只有16种了。

为了把演出剧本固定下来,唐景崧邀请几个新剧班子同演一出戏,把戏中每个角色的对话、唱词记下来,将健康的、能突出人物性格、表达人物情感的对话和唱词定下来,再剔除不必要的情节,才着手编写成剧本。顾乐真《广西戏剧史论稿》记载了唐景崧编写剧本的情景:“于私第张灯演剧,置小几于前,目批诸生课卷,耳听伶人唱词,右手秉笔,改削文稿,左手擎杯,浅斟低饮,旁观者叹为五官并用,而能秩然不紊,传为美谈。”

唐景崧的这些桂剧剧本,大多数是根据《长生殿》《牡丹亭》《桃花扇》《红楼梦》等前人戏剧和文学作品改编的,或根据经传记载、野史传闻中有影响的故事编撰,经过唐景崧的改编,这些剧本情节紧凑、故事发展过渡自然,用很短的篇幅就交代清楚了故事始末,所以在舞台上的演出时间都不长。在编写剧本的过程中,唐景崧也不自觉地参照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在剧本中倾诉了自己的感情,达到了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的目的,成为抒发自己情怀的一个方式。

唐景崧编写的这些剧本,经由他的桂林春班演出,为当时岑春煊、康有为等众多名流表演过,也得到了康有为等人的赞赏,并赋诗描写了观看的感想。1897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唐景崧邀请在桂林讲学的康有为到五美塘别墅看他新编的桂剧《黛玉葬花》,康有为即赋诗两首相送,其中有“黑风歙海都成梦,红袖题诗更有神”、“种菜英雄看老大,念奴歌舞费新裁”的句子,多是对唐景崧苦心编戏的赞赏。

1903年,唐景崧在广州病逝。他活了62岁,而他推动桂剧发展的时间仅仅是在其人生阶段的最后8年,但唐景崧已经为桂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桂林文化学者黄伟林评价唐景崧对桂剧的作用时说:“借用文学的概念解释,是唐景崧使桂剧从民间文学转变成为作家文学,具体到戏剧艺术,是唐景崧使桂剧从民间艺术转变成为艺术家艺术。”

新闻推荐

“媒婆”蒋茂娇擅点鸳鸯谱

灌阳县新街镇56岁的蒋茂娇(上图)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媒...

灌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灌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