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亩产不断获得突破 成功经验值得推广灌阳再生稻生产技术全国领先

桂林日报 2016-01-03 18:15 大字

□本报记者文烨通讯员唐琳春

2015年11月4日,自治区农业厅组织区内外专家对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2000亩再生稻高产示范片进行现场测产验收,获得平均亩产514.6公斤的喜人成绩。

“亩产超过500公斤,刷新了纪录,了不起!”在测产现场,有“杂交水稻之父”美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感慨道。据有关资料显示,再生稻大面积亩产超过500公斤在中国尚属首次,这说明灌阳县的再生稻生产技术已走在全国前列。

灌阳县是袁隆平院士领衔超级稻第四期攻关项目的协作攻关县。自2012年以来,灌阳县紧紧围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总原则,充分利用超级稻超高产攻关这一平台,坚持走绿色高效生产之路,进行了“超级稻+再生稻”高产栽培示范试验,亩产不断获得突破。

再生稻是在头季稻收割后,利用头季稻稻桩萌发出的再生苗,培养生长的水稻。它节省了播种育秧、犁耙田和插秧等生产环节,节约了大量成本和劳动力,具有生长期短、生产效益高等优点。

“再生稻米质好、口感酥软、香味浓郁,深受消费者青睐,每公斤收购价格比普通杂交稻米高2元左右。”联德村的再生稻种植大户王良富对记者说。近年来,灌阳县培育了50亩以上粮食生产大户129户,经营面积达3.7万亩,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名列广西前茅。2015年,该县粮食总产量突破了17万吨,超级稻最高单产连续6年创广西单产之最。“你的再生稻能种出这么高的产量,真能干!”在王良富的再生稻田里,袁隆平热情地和王良富握手交谈,并鼓励王良富继续努力。

灌阳县超级稻超高产攻关基地创建于2010年。灌阳县农业局组织栽培、植保、土肥等方面的科技人员,成立了超高产攻关技术小组,经过多方探索和总结,解决了有效穗少、结实率低、贪青倒伏、病虫害严重、后期早衰等技术难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超级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2012年最高亩产首次突破900公斤大关,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超级稻+再生稻一体化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到2014年各项栽培技术已臻成熟。2014年示范基地头季稻最高田块亩产达961.3公斤,平均亩产945公斤;再生稻最高田块亩产达426.8公斤,平均亩产402.2公斤;最高田块两季合计亩产达1388.1公斤。2015年虽然灾害性天气频发,但示范基地仍取得较高的产量。头季稻最高田块亩产达968.4公斤,平均亩产935.6公斤。再生稻最高田块亩有效穗31.5万穗,平均穗粒数95粒,结实率77.5%以上,理论产量超过了550公斤。据攻关技术人员介绍,经过再进一步的攻关,产量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在抓好再生稻生产的同时,为提高再生稻生产效益,灌阳县政府2015年与广西引进灌阳县龙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进行富硒再生稻生产,订单收购价为5元/公斤,2000亩再生稻预计可产80万公斤稻谷,总产值400万元。

2015年,灌阳县还在示范基地探索“一季超级稻+再生稻间种玉米”种植新模式,并已取得初步成功。间种的甜玉米亩产鲜重700公斤以上,按每公斤3元计,亩产值2100元以上。

灌阳县“千亩超级稻+再生稻高产栽培”示范基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显著,极大地激发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为水稻生产高产高效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自治区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说:“灌阳已连续4年被评为全区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6年创新广西单产最高纪录,再生稻生产也走在全区前列。灌阳的成功经验值得全区学习和借鉴,它对确保桂林未来粮食安全将有重要意义。”

新闻推荐

舌尖上的青箱红薯粉

?热气腾腾的做粉场面▲村民拿一个瓷缸将红薯磨成浆,这是基本工序之一。▲四名村民用手合力搅拌。&nb...

灌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灌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