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了170名瑶族同胞的光明

桂林日报 2015-04-30 07:25 大字

?工作人员正在电杆上施工

?工作人员在泥泞路上,将电杆移到一边。

□本报记者刘教清通讯员陆仕臣文/摄

大板岭,红花岐,韭菜江,冬瓜冲和梨子坪,是灌阳县洞井瑶族乡分布在崇山峻岭中的5个屯。他们都是瑶族,共170人,因此前未通路,导致一直未通电。直至去年,一条凿山路修通,直达40多公里外的乡里后,一场供电“攻坚战”才随之打响。至今,仍在进行时。

那路,一路惊魂

从桂林到灌阳洞井瑶族乡约4.5小时车程,从乡里到村屯还要4小时,需各种交通工具与步行配合,因其中很长一段较狭窄,路滑,且一侧是悬崖。

记者一路上换乘了多种交通工具——— 小车,越野车,摩托车,其后再步行,再换摩托车,再走路。4月28日,在几度险些身坠山崖的惊心动魄后,记者才来到大板岭屯。

在山上,换乘摩托车后,惊险也随之而来。有的路段,不仅窄,路面全是松动的石头。尤其大雨过后,摩托车压过石头,轮胎成“S”形前行,人是漂移的。有些黄泥路,两侧都是水坑,仅有中间约30厘米宽的路是光亮光亮的,车碾过,很湿滑。有一段路是急下坡,坡度约45度。下坡时,车不是开下去的,而是直接滑下去的。

几次,摩托车侧滑出1米开外,记者差点翻下悬崖,幸好司机技术好,力气大,撑住了才幸免。

经历一段惊险后,记者不敢再吭声,生怕说话让司机分心,双手用力抓紧后架,双脚夹住司机,屏住呼吸,即便这样却常被颠簸得“抛向”空中。一路上记者的心一直提在喉咙管。

那村,全村盼电

在茫茫大山中,提心吊胆数小时后,记者才来到施工一线。

听说记者来采访,几个屯的村民赶来,就像当初见到架电的工人,有了过年般的喜悦。

村民都说,其它地方用电已是上世纪的事了,可他们这里因以前未通路,电线杆等物资无法运进山区,导致无法安电,因此过着原始般的生活。

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村民还点煤油灯。直至上世纪90年代,村民开始购买电筒,或用竹子制作火把照明。

忍受多年的“无电生活”后,村民前几年通过“小水电”发电终于告别了“黑暗”。但小水电“有时电压不稳,充电中的手机被烧坏。打开了电灯,电视就播放不了。电脑和冰箱,买回来也用不了”。

村民郑小军记得,2003年6月的一天深夜,韭菜江屯的郑茂英突发疾病,因家中没电,几个人在家中四处找不到草药。活生生的痛到天明,村民才用竹子作担架,抬了约9小时,送他到乡里。

长年累月来,村民因交通和用电不便等原因,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因此,他们一代又一代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早日用上“正规电”。

那人,就像亲人

为了一偿瑶族同胞的愿望,早在2009年,灌阳水利电业有限公司就向广西集团公司申请立项,决心为他们架线输电,可因路未通,被耽搁。直至去年初,政府花大力气帮村民全部修通路后,他们又重新申请立项,获得批准。

公司一位文姓工作人员说,该项目计划投资200多万元,于去年11月正式施工。

因山高路远,给施工带来极大的不便。工人每次仅能运送三四根电杆“担心路滑,生怕出意外”。另外,这几个村屯与兴安的漠川乡交界,有一条路相连,路况稍好。他们为此绕至漠川,再“借道”运送物资。

因在偏远山区,很多工人被蚊虫叮咬;抬运电杆时,不少工人手脚磨破……一些村民还笑着说,那么大老远来,花那么多钱,帮村民架电,岂不亏本?的确,村民分散居住,最远的两户相距约1公里,需要40多根电杆。而工人也笑着说,这是他们的社会责任,即使是一笔亏本“买卖”,也是应该做的。

今年春节前几天,经过大家的努力,冬瓜冲已顺利通电。而其他的4个屯,仍在建设中。4月28日下午,在现场,记者见到工人在大雨过后,立即加紧施工,抬电杆、挖坑、检查……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山中瑶族同胞热情、质朴,早把工人当亲人对待,要宰鸡杀鸭款待他们,但都被拒绝了。工人们说,他们也希望早日完工,早日将光明送到瑶胞们家中。

新闻推荐

灌阳文化馆免费开办文化艺术培训班

本报讯(通讯员廖桂女)为切实做好灌阳县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作用,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让孩子们过好一个健康、快乐的假期,自2015年7月13日开...

灌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灌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