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青山绿水间的建筑瑰宝——— 洞井古民居小记

桂林日报 2014-12-31 08:53 大字

▲目前在古村落的68座明清古建筑里,依然住着200多户人家,其中汉族135户,瑶族68户。

▲村里的大部分房屋,依然有人居住,这是洞井民居的第二大特色。

▲巷道的两侧,分布着各家各户的院落。

▲洞井老人。

▲唐昌熹、包玉秀仍然居住着的古屋,是保存完好的伙铺(客栈)。与众不同的是,伙铺的地板下面是一个百余平米的水潭,潭中有活泉,一年四季清流不断。潭里养了好几条大鱼。每天给鱼喂食,成为两位老人最爱做的一件事。

▲洞井民风淳朴,人们见面都会打个招呼,问声好。

?保持完整、规模宏大是洞井古民居的一大特色。

□唐艳兰陆仕臣翟德文文/摄

这不是一场平凡的相遇。

不甚寒冷的冬日,掠过重重山峦的缤纷色彩,那一座曾经以为只活在文字中的古老村寨,与我们相遇了。

位于灌阳县洞井瑶族乡的洞井古民居村落,就坐落在大山深处。它静静地等待着我们,青灰色的砖墙黑褐色的瓦顶,藏有无数个故事和传说,待我们拾取。

洞井古民居群东北是巍峨的都庞岭,西面则是高耸入云的海洋山脉。这里风景优美,四面环山,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村中缓缓流过。河里清波荡漾,波光粼粼。

第一眼看到洞井古民居,就被它的恢弘气势深深震撼。整个村子面积近18万平方米,布局严谨,规划合理。设有东、南、西、北四座村门。村中大门接小门,大院套小院。进入大门后,首先看到的是一条条整齐的巷道。巷道的两侧,分布着各家各户的院落。这些院落有大有小,建筑有简有繁。远远望去,马头墙巍然高翘,青砖黑瓦错落有致。格调古朴典雅,既与徽派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具有明显的岭南风格。巷道的路面由青石镶嵌而成,整齐美观。这些巷道一方面似迷宫般曲折回转,一方面又与前后左右的房屋连成一体,具有防火、防盗、排水等多种功能。

如果说保持完整、规模宏大是洞井古民居的一大特色,村里的大部分房屋,依然有人居住,就应该是它的第二大特色。村中居民主要姓唐,汉族。其先祖明朝洪武年间,从灌阳县城南门迁居至此,至今已有500多年。目前在古村落的68座明清古建筑里,依然住着200多户人家,其中汉族135户,瑶族68户。2013年,洞井村被列为中国第一批传统古村落。

这里未通公路之前,灌阳新街、黄关、观音阁和恭城栗木、观音等地的乡民要去桂林,需要先在洞井住一个晚上,然后翻越高高的海洋山,经大境、大圩赴桂林。洞井因此成为一个小型的交通枢纽,热闹了好几百年。

在村子的一角,我们找到了一家保存完好的伙铺(客栈)。房东名叫唐昌熹,生于1943年。女主人名叫包玉秀,1945年出生。50年前,20岁的瑶族少女包玉秀,与22岁的汉族小伙唐昌熹喜结连理。从那时起,他们就一直生活在这座老屋中。据介绍,这家伙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正门上方除现在的门牌外,还保存有一个民国时期的老门牌。大门两侧的墙体上,分别写有“陆恒号染坊”、“天寿堂药室”等字样,表明房子曾经作为商店、客栈的身份。与众不同的是,伙铺的地板下面是一个百余平米的水潭,潭中有活泉,一年四季清流不断。潭里养了好几条大鱼。每天给鱼喂食,成为两位老人最乐意做的一件事。

洞井村最宏伟的建筑,是北侧的唐氏宗祠。宗祠始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年,距今已有170多年历史。为相连的两栋建筑,中间有一个雨亭,建筑面积达千余平方米。整栋建筑外观造型气势宏伟,内部做工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一页又一页的历史在我们面前翻开,村落里每一个角落都有惊喜。在那样的古屋里,喝一碗瑶族阿妹给我们煮的油茶,听着老人们讲着故事叹息着光阴。在简单的形容词中,在繁复的动词、名词中,那些事那些人穿越时空来与我们相见。

还有时间,等一下,让我们再多看看你。

洞井。

新闻推荐

灌阳农商行荣获灌阳县“十佳先进企业”称号

本报讯(通讯员肖溪记者黄蓉)近日,灌阳县举行2014年度工作总结表彰会,灌阳农村商业银行被授予灌阳县“十佳先进企业”称号。“十佳先进企业”称号是从该县依法纳税中排名前...

灌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灌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