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独特的恭城手工莲花粉
?晾干粉皮。
?刘广强在拉扯好有筋道的米粉。
?匀好的米浆放入蒸锅。
■郑智敏文/摄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独石村委龙田自然村,有一种当地村民自产加工销售的土特产特别有名,搭配恭城油茶佐食,香喷喷的油茶与香韧有嚼头的米粉结合,让人味蕾倍爽,食欲大开,美味与美味碰撞,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这就是闻名恭城的“莲花粉”。目前莲花粉已经入选恭城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莲花粉是一种干米粉,在龙田村家庭作坊中制作规模较大的刘广强家里,我们看到了其制作过程:新鲜的早粳米用水洗净头天晚上浸泡,第二天早上磨浆,把米浆倒在蒸架中均匀摊平,放入蒸锅中,视火候大约蒸30秒至1分钟蒸熟,取出倒下粉皮放置空架上冷却晾干,晾干后把粉皮放入水中浸湿一下叠层压平,之后用刀切修边成方形整齐平放到切粉机上切成细条粉丝,最后用一个模子把粉丝装成大约150—200克的一团箍好定型,放在竹架上待水分自然干燥后就制成了莲花粉。制作莲花粉有很多独到之处,刘广强说:“莲花粉不同于其他的粉,蒸的火候最重要,时间太长粉会发软,时间太短则会偏硬。我在加工过程中,不加入任何食品添加剂,纯手工绿色生产。”
制作莲花粉也要看天时,晴天才适合做。米粉保质期冬天有6个月,夏天3个月。食用时,夏天用凉水浸泡20分钟泡软,冬天用温水浸泡30分钟泡软即可捞出,建议与五花肉、酸品,加入生抽或酱油炒熟即可食用,很是美味。在天气好的情况下,刘广强家每天能制作200至300斤莲花粉,在家零售、批发销量各占一半,上门买还有优惠,有时还供不应求。靠加工莲花粉,家庭一年收入七八万元,不用外出打工,老的小的都能照顾到,刘广强心满意足。
“莲花粉”这个名称是以前恭城街上夜宵摊叫习惯的名字,可以讲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性古法生产的手工大米类衍生产品”。刘广强告诉笔者,他们家在龙田村从事莲花粉制作已有4代人74年了,爷爷是1944年从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躲避日本侵略迁移到龙田村居住的,其祖辈在黄姚镇就是做这种干米粉的,到恭城以后,手艺就带过来了。在1960年至“文革”期间和改革开放前,米粉制作停顿了一些年头。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好转,到1980年代时,家里又开始制作米粉了。出生于1981年的刘广强清楚地记得,自己小时候和妹妹一起帮父母打下手,忙前忙后乐淘淘不知道累,在这潜移默化中,米粉深入到血液里面,是一辈子都不会忘却的东西。令刘广强纳闷的是,老家黄姚镇那边现在却没有人制作这种干米粉了。笔者随声附和:“可能是没有恭城油茶送米粉吃吧。”引得大家笑声一片。
十年弹指一挥间,不思量,自难忘。记得二十年前吃夜宵,摊主推荐炒莲花粉,第一次吃莲花粉就印象深刻,粉香有嚼劲。十年前笔者还在莲花镇人民政府工作的时候,就是独石村工作队队长。那时龙田村道路没有水泥硬化,进村主路两旁都是果园,村民大多还是住瓦房。十年过去了,一些村民利用加工莲花粉逐渐富裕起来,不少村民在村道两旁建起了砖混结构的房子,生活奔向小康。
近年来,随着恭城油茶不断出名,莲花粉也销量大增,刘广强家的莲花粉最远销到了首都北京。
现在,刘广强12岁的女儿、8岁的儿子也帮衬一下制作米粉,一家六口人齐心协力制作米粉的场景,是一幅写满孝心、爱心、温馨的和谐家庭图。笔者开玩笑地讲,将来制作莲花粉可以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刘广强表示期待这一天早点到来。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内容包括:专项扶贫、科技文化扶贫、关爱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等全县扶贫“十大行动”,“七个一批”等扶贫建设项目...
恭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恭城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