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不等不靠,80余户村民入股自筹资金600万自己打造“桃花源”一座135年历史古村的现代“突围之路”

桂林日报 2017-09-08 19:18 大字

有着135年历史的朗山古村。记者韦莎妮娜摄

在长达500米的瓜果长廊里,周培喜抱着刚收获的大冬瓜。冬瓜有近50斤。记者韦莎妮娜摄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通讯员李振杰

导读:位于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的朗山村,因背靠朗山而得名。在这座始建于清代光绪八年(1882年)的村内,至今还完整地保存着瑶族古民居,是广西区内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平面布局规划最科学的瑶族古建筑群。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直到今年2月,6名村干部带头,80户村民陆续入股,筹集了600万元,平整土地500多亩,在古村对面建起了集生态农业、旅游业、餐饮业于一体的朗山古民居生态园。尽管目前只是项目一期,但其收效却不容小觑:最火爆时,生态园一天接待了7000多人。22名贫困户也因此搭上了通往致富路的“顺风车”。

古村之惑:守原地还是走出去

“高士卧明月,林下美人来。”“梦卜殷勤矣,旁求渭水中。”在朗山村,时间仿佛在此停滞:村里的一切悉如100多年前。风火山墙高低错落,挑檐梁上雕着麒麟瑞兽,堂屋楼顶置有斗八藻井,6座三进三开的老宅坐西朝东,依次排列。午后偶有鸡鸣狗吠,村庄更显得寂静。

这座建于清代光绪八年(1882年)的朗山村,是广西区内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平面布局规划最科学的古建筑群。也正是因其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和专家前来造访。然而“古建遗珠”的美誉并没有给村里带来什么改变。多年来,村民们还是像祖辈那样,耕地、种田,生活勉强能够自给自足。

2014年,朗山村搞村委换届,周培喜当上了村主任。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身为朗山的村民,他迫切想为村里做点什么。“别的村都在搞发展,我们村有这么好的底子,怎么就发展不了呢?”周培喜琢磨了很久。跟他有同样疑惑的是村民石文碧。石文碧是远近闻名的经济能人,早早就有了自己的小产业。在一次讨论中,两人决定尝试用时下流行的众筹,发动村民们入股,不等不靠不要,干一番“大事情”。

朗山古民居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慕名来的游客很多。而恭城的农业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中国椪柑之乡”、“中国月柿之乡”。能否将有机果蔬、观光农业、旅游业、餐饮服务业结合起来?周培喜、石文碧和其他几名村干一合计,决定搞一个朗山古民居生态园。生态园以入股形式打造,每个入股人至少筹措10万元。除了资金入股,还接受劳力入股、土地入股,入股形式灵活多样。

2017年2月28日,周培喜清楚地记得,这一天朗山古民居生态园正式动工。而这个想法从蓝图到实施,只用了一周时间。在动工前的一周里,周培喜和其他5位村干部自掏腰包,筹措起了第一笔资金,用于租用和平整100多亩土地。随后,在周培喜等人的带动下,又有不少村民陆陆续续入股。有了资金,就可以租用更多的土地用于项目发展。短短一个月,生态园的土地面积扩大到了500多亩,筹资600多万元。

储备好了土地,就开始搞规划。股东们商量了一下,决定着重发展五个项目,一个有机果蔬产业、一个天然冷热泉游泳池、一个罗非鱼养殖基地、一个竹林鸡养殖基地和一个餐厅。规划定下来之后,股东们全部忙活了起来。4个月后,一个初具规模的生态园出现在了大家眼前。“这4个月,我们基本上都瘦了10多斤。”周培喜说。

一个村民自筹自建的“桃花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桑林瓜果,溪水淙淙。黄发垂髫,怡然自得。经过村民们的共同努力,生态园一期基本完工,于7月起对外开放。

从高处俯瞰,生态园水与田各占“半壁江山”。由于有天然的冷暖泉水从地底冒出来,村民们索性就在泉眼附近以裸石砌了一个游泳池。再沿着硬化的水泥路往前走,两旁就是村民们营造的生态养殖区域,共60多亩。目前养殖的鱼类已达到40万尾。同时,还在蒲源村开辟出30亩土地,专门用于生态竹林鸡养殖。石文碧说,近年来,生态农业的观念也逐渐普及到了恭城,以量博胜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农民愿意把质提升上去,走精品农业的路线。所以,这些竹林鸡都是在竹林里放养长大,专门吃竹林里的虫子、草籽、植物,不投喂饲料。预计年出笼生态竹林鸡数量可达到1万只。后期养殖面积将扩大到100亩左右。

在农业生产区,记者看到,一个个大棚内土壤已被悉心翻过,甜瓜季刚过,正准备栽植草莓。“我们这里有月柿、无花果、油桃、百香果、桑葚、甜瓜等多个特色品种共400亩。值得一看的有立体无土栽培菜立方展示区、生态大棚甜瓜种植区、水上瓜果长廊。”石文碧介绍说,为了更进一步与生态农业“接轨”,村民们还学习了无土栽培技术,股东们筹资引入了智能设备系统,因此在室内就可以实现芽苗菜工厂化生产。由于不打药、无土栽培,成熟的芽菜摘下来可以生吃,清香可口。记者数了数,在100平米的菜立方展区中,大约有包括黑豆苗、花生芽、空心菜苗、松柳苗、豌豆苗等70个品种菜苗(芽)。

更令人惊奇的还在后面。村民们创造性地在水面上搭建了长达500米的抄手游廊,并且在上面种植起了40多种藤蔓瓜果,既可以让游客们在瓜果长廊中游玩拍照,又可以摘下来供园区餐厅烹制。周培喜说,这么长的水上瓜果长廊可以在广西排到前三。

不等不靠,自己动手打造属于自己的“桃花源”。这种积极的态度席卷了整个朗山村。村里的22户贫困户也因此搭上了致富的“顺风车”。

“村民们最直接的收益就是租赁土地给我们。”周培喜说,项目前期租赁、平整土地时,丢荒的土地按照400元-1500元/亩·年不等租赁。其中就有3户贫困户的土地。“原来我还得出门打工赚点钱,今年不出家门就能够有租金,太好了。”贫困户小覃说。除了租地,贫困户还可以以劳力等方式抵值入股,基本工资每月1200元左右,加上其他的补助,差不多2000元。

周参观是朗山村的村民,也是生态园游泳池的负责人之一。“暑假的时候,游客好多,光是来体验游泳的一个中午就有40多号人。我一个人都快看不过来了。”据他粗略算了一笔账,目前,餐厅、游泳池是生态园的两个主要赢利点,日均进账1000多元。餐厅客人一个月有500桌左右,最多的一日有20桌。

周培喜说,目前项目只完成了1/3,预计整个项目建下来将投入2000万元左右。下一步,将建设10幢木头房子,作为油茶体验区,让游客们游览完古民居后,可以更进一步地体验瑶乡文化。同时,预留出一块民宿用地和亲子大棚用地,让客人在此能玩、能看、能吃、能住。在股东回报方面,预计5年内让股东们拿到本金和利息。“再过两年邀请你们再来朗山,感觉肯定又不一样了。”在告别的时刻,周培喜与大家立下了“两年之约”,信心满满地说。

新闻推荐

恭城成功试种瑶医药材近1000亩把草药“挪”出深山行不行?

陈政在基地查看药材长势。记者周绍瑜摄8月14日,首期恭城优秀瑶医药人才传承培训班正式开班。这项为期半年的培训,学员涵盖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还有民间瑶医,其目的在传承恭城当地优秀的瑶医药文化...

恭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恭城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