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道路通往田间地头 山村实现美丽嬗变 ——全区道路硬化专项活动工作纪实

广西日报 2015-12-18 16:29 大字

梁琪青 张维鹏 胡华平 覃 莹 谭绍峰

今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领导下,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与道路硬化厅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扎实稳步推进道路硬化专项活动有序开展,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今年10月,全区共投入道路硬化建设资金43.419亿元,共修通村级道路(通建制村沥青水泥路)3201.2公里、屯级道路3930公里、屯内道路5880公里;已修通到建制村沥青(水泥)路的建制村434个,实现村屯内主干道硬化的村屯6796个。道路的畅通,带动了地方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偏远山区农村实现了“美丽嬗变”,村庄变得更美,农民变得更富。天等、浦北、恭城、武宣4县道路硬化建设成绩突出,成为全区深入开展道路硬化活动的典型。

天等: 大路进深山圆了致富梦

在天等镇百灵村、上映乡桃永村的几个村屯,所到之处,村道平坦整洁、楼房错落有致、果园郁郁葱葱……贫穷落后的山村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天等县地处桂西南大石山区,属滇桂黔石漠化综合治理片区,全县总面积2159.23平方公里,辖5镇8乡、124个村(居)委会、1310个自然屯,户籍总人口45万,是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受地理条件限制,“十一五”末,天等县交通状况相对落后,公路技术等级低,绝大部分村屯道路还没硬化,落后的交通路网结构严重制约天等经济社会的发展。

自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以来,天等县以乡村道路硬化专项活动为载体,部门协同推进,群众共同参与,强化“三化”活动宣传,突出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设配套政策,确实促进生态乡村活动的开展,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在乡村道路硬化专项活动中,该县严格按照“一通二改善三提高”的要求,多措并举,统筹推进,真抓实干,彻底改变天等县“山高石头多,出门要爬坡”的“行路难”现状,着力打造生态乡村致富路。

目前,全县基本实现“乡乡通二级、村村通水泥”的道路交通格局,75%的自然屯通水泥路,62%的屯内道路实现硬化,道路硬化专项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道路交通环境也得到优化升级,极大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带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作为自治区和崇左市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天等县按照***和产业扶贫工作要求,整合产业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加大乡村道路建设力度,深入开展贫困村(屯)道路建设,以道路建设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着力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释放生态乡村活动道路建设红利,让群众实现增产增收,加快脱贫致富。

目前,已在全县13个乡镇发展3000亩指天椒种植示范基地,在上映、天等、都康、进结和向都等乡(镇)建立“一年两熟”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建立1000亩芋头种植示范基地、1500亩种桑养蚕示范基地、2190亩连片珍贵树种种植示范基地。全县每年指天椒种植4.3万亩左右,年产量达3万吨,产值达1亿多元。葡萄种植3900亩,年产量达4375吨,产值达3500万元。

浦北: “公路果化”走出致富新路子

自“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浦北县积极谋划,精心组织,做好规定动作,突出自选动作,深入推进道路硬化专项活动。截至目前,该县自然村屯道路完成99公里,占计划数的100%;屯级道路完成155.96公里,占计划182.74公里的85%;屯内道路完成136.6公里,占计划562.8公里的24%;建成便民候车亭4个,完成计划数的100%。

在认真抓好道路硬化专项活动的基础上,浦北县还积极创新活动载体,深化活动内涵,坚持以提高生态效益、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立足浦北县的特点,通过“宜种则种、宜补则补”“见缝插果”等形式,创新实施生态乡村“公路果化”活动,在公路、乡道、村道两旁种植经济果林进行绿化,努力打造绿化效果、生态效果、增收效果的多赢社会效应,走出了一条以绿色产业助农增收的新路子。

浦北县境内多山,生态资源丰富,一直以来浦北的群众都有种植水果的传统,尤其是北通镇、龙门镇一带的群众,习惯沿着道路两边在靠近自家田地的地方种植黄皮果树。以往群众种植黄皮果主要是自己食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黄皮果的市场价值不断被挖掘,目前市场价格平均约6-7元/公斤,现在群众不但自己食用,而且形成了一定的销售规模,实现了种植果树增收。浦北县认真总结群众的种植经验并在全县进行推广。2014年,该县在全区率先创立了“公众得绿色、农户得果实”的公共场所经济果林绿化新机制,该做法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

今年以来,浦北县通过群众自筹、种植合作社承包、财政资金奖拨等方式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共完成各等级道路“公路果化”271.5公里,新种植果树11.4万株。新种植的果树达到成产期后,预计实现产值1800万元。浦北县委、县政府应广大农民群众强烈的致富愿望,以及对绿色生态的积极向往,结合“生态乡村”活动要求,大力宣传“公路果化”活动的“谁种植、谁管理、谁收益”绿化模式,使“公众得绿色、农户得果实”的理念家喻户晓,从而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该县还多次组织各镇干部、群众参观学习在钦浦二级公路(北通段)两边种植荔枝、龙眼、黄皮等果树增收的成功经验,农民群众看见了种植果树带来的实惠,种植果树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同时,根据不同路段的具体特点进行合理布局,根据各镇的产业特色和实际情况,种上适宜的果树,引导群众把“公路果化”与发展林果经济、庭院经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既保持统一的景观风格,又使不同路线的绿化美化形式有所变化,各具特色,全力提升了该县的公路绿化美化工作水平。目前,该县已在辖区过境的二级、三级公路两边和途经村庄以及大部分四级公路和各类村道,引导群众大规模种植上了在当地适宜种植的果树,建设了百里果化长廊,打造了10里果化示范样板路,规划了12条县级示范果化道路。

恭城: “先建后补”模式调动群众修路热情

恭城瑶族自治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注重探索和创新扶贫模式,提高扶贫绩效。从2012年开始,该县扶贫办在工作中创新推行“先建后补”的扶贫模式,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建设村屯道路的积极性,群众参与修路的热情空前高涨,从而顺利推进了全县屯级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质高效实施,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自今年4月实施“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屯级道路硬化项目以来,该县安排硬化屯级道路指标任务30条,到目前为止,全面竣工的有栗木镇苔塘村(大坪小学至邓家)、恭城镇门楼村(琵琶峡至廖洞)等硬化路29条,占任务数的96.67%;在建1条,有望在年底全面完工。目前已投入自治区级和县级配套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81.4万元,占计划总投入的88.38%。 

“要想富,先修路”,为了发挥受益群众主体作用,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扶贫办在村屯道路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受益群众主体作用,落实群众的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受益权,群众修路的主动性、积极性空前高涨,以往那种“要我修路”的状况转变成如今的“我要修路”的精神风貌,修路涉及到的调田调地和房屋拆建、经济作物损失补偿以及筹工筹劳、缺口资金筹集等利益冲突问题都迎刃而解,有力地推进了村屯道路建设项目实施。

通过各种有力措施,该县“先建后补”扶贫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提高了项目建设质量。实行“先建后补”,一方面明确了项目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实现责权利三者的统一。另一方面,“项目业主”在实施项目规划和建设时,都有一定的风险意识,“怕干不好工程拿不到政府(财政)的钱”,从而不敢降低建设标准,保证了项目建设质量。

加快了项目实施进度。只有缩短项目建设周期,才能降低管理成本,这就要求“项目业主”必将加快项目实施进度。

降低了项目建设成本。实行“先建后补”,项目建设投入的是项目单位先行垫付的钱,项目建设单位更加注重厉行节约,最大限度降低项目建设成本。另外,“先建后补”的开发项目建成后,须经扶贫开发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才实行财政补助,验收不合格不予补助,抓住了项目管理重点,简化了项目管理程序,降低了项目管理成本。

进一步确立了贫困受益群众的主体地位。“先建后补”模式使农民由“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使贫困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自己是扶贫开发的主体,主动参与到规划设计、项目投入、项目建设和项目监督中来。

武宣:  “四大举措”深入推进道路硬化建设

自“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武宣县积极采取强有力措施,做到早谋划早行动早见成效,围绕4个“紧抓”,推进“生态乡村”屯内道路硬化专项活动深入开展,按时按量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2015年度14个屯内道路硬化项目建设任务。目前这14个屯内道路硬化13.3公里已全部竣工验收,投入使用。 

紧抓一个“早”字。武宣县在收到自治区下达的2015年“生态乡村”道路硬化示范项目建设资金文件后,积极对接自治区、来宾市相关部门,了解项目建设基本要求,成立了道路硬化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各乡镇认真摸底排队,将屯内道路硬化项目上报到县乡村办。 

狠抓一个“实”字。明确由该县住建局全力做好项目建设的服务、监督工作,提前协调乡镇做好项目建设中需拆除路旁乱搭乱占建筑物、临时占用村民养殖圈舍等问题,在项目验收时,由住建部门牵头组织交通、扶贫、“一事一议”办、乡村办、乡镇、村委及项目村屯的群众代表一同进行验收,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项目建设质量。

突出一个“土”字。在14个屯内道路硬化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就地取材,运用乡土建材,丰富硬化方式,增加乡土特色。如,三里镇三里村的屯内道路硬化根据该屯的土楼古建筑物及旧街风貌,采用青砖石材进行改造铺设,既保留了原有的乡土韵味,又增加了乡土特色;武宣镇师傅沟屯则采用混泥土与片石铺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道路硬化,彰显出了村屯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

着远一个“护”字。一是通过制定村管养制度,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农民群众的爱路、护路意识。二是推行“四员合一”管理机制。农村道路管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由于该县财政资金紧缺,道路硬化后无专人进行管护,导致道路后期使用中出现一些裂缝、路基损坏等问题,该县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综合考虑,推行“四员合一”的管理机制,即:保洁员、看水员、护林员、道路管护员合为一体。该机制的推行实施也取得了较好成效。

恭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恭城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