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校长”,一个传承
每天早上,丘继明与覃艳玲步行2公里,去学校上课。
▲覃艳玲在上课中。
▲丘继明在敲钟,准备上课。如今,学校还用这种“老装备”,成为乡村学校的“古董之一”。
师生们一起做操。
蒲源小学坐落在海拔800多米高的一片果园之中。
恭城莲花镇蒲源村的蒲源小学,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山区学校。“老校长”丘继明扎根该校3300年从未离开,他的父亲和妻子先后患重病,但他仍用大爱鼓励、教育学生,使无数山村孩子考上名校,走出大山。他的学生覃艳玲本科毕业后,毅然回到这所山村小学,从“老校长”手上接过接力棒,如今也当上了“校长”。
□本报记者刘教清通讯员何军文/摄
扎根山区老“校长”一呆就是30年
蒲源小学坐落在海拔800多米高的一片果园之中,距离莲花镇政府约20公里。通往外界唯一的公路,乱石纵横,坑坑洼洼。
1985年,丘继明高中毕业后,回到蒲源村任教。“那时我还是民办老师,工资是30多块钱一个月。”丘继明说,他在1998年考了小学高级教师资格证,“直到2008年才转正。”
回想起当年的艰辛,丘继明忍不住流下泪水。他说,当年的教室,就是两间土房。“两个班挤在同一间教室上课,我们称为‘复式班\’。”
1993年,教育部门任命丘继明为学校“主任”。那时,学校未设校长,当时的主任就相当于学校的校长,主持全面工作。因此,师生们习惯性地称丘继明为“丘校长”。
走马上任当年,“丘校长”一直琢磨着改善教学环境,准备新建一所小学,把村里的三个教学点集中起来办学。
新建学校需要钱,但去哪里找这些钱?没钱,“丘校长”把自己的工资先垫上。白天上课,晚上带着老师,打着火把,挨家挨户去动员家长集资。能“化缘”的单位,他也去“讨”。建学校要石料,没有石料,他带头爬上山,一个个石头搬下来。一些基础设施,能省钱的,他挤时间动手去建……
经过3年的努力,如今的蒲源小学建成了。只有一个操场,一栋二层的教学楼,还有几间宿舍。在这样的环境下,“丘校长”从未离开,在山区整整呆了30年,培养出了20多名大学生和老师。
困难如山 “校长”对学生的爱从未褪色
令全校师生感动的,除了“丘校长”一心为校的精神,还有他的孝顺与爱心。
早在2003年,丘继明的父亲因中风瘫痪。每天早上6时,他就起床,给父亲穿好衣裤,让其坐在轮椅上。中午,他在学校看管学生。“晚上从未在12点以前休息过,每晚至少起来三次。”他说,父亲晚上总是睡不踏实,不是敲打床板,就是要起床上厕所。
在父亲瘫痪的12年来,丘继明从未一觉睡到天亮。“我也从来没在外面住过一晚!操心老人家。”吃穿住用,因母亲身体虚弱,丘继明得“一条龙”服务父亲。
屋漏偏逢连夜雨,2007年,他的老伴患上红斑狼疮。花费大不说,还需大量精力去照料。
尽管生活中的困难像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山,但丘继明对学生的关爱,从未褪色。
山区学生居住分散,路途遥远,在未实施“营养午餐计划”之前的很多年,学生都是自带午餐到学校。丘继明上山砍柴,用铁锅给学生热饭菜。
个别学生成绩不尽人意,丘继明利用中午时间,给学生“开小灶”。
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丘继明到处争取资金,让学生有信心努力学习。
被爱感动学生毕业返乡接过“校长”的班
丘继明的孝心和爱心,点点滴滴感动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们树立了榜样。
丘继明的学生覃艳玲,就是被感动的学生之一。她也是蒲源村人,丘继明曾当了她4年的小学老师。2012年,覃艳玲从河池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放弃了在河池当地一家培训机构的工作,回到了蒲源小学。
一名本科毕业生,为何回地处偏僻的穷山沟?
“我也没多伟大的思想和抱负,但‘丘校长\’扎根山区30年的奉献精神,的确影响到我的抉择。”覃艳玲说,她是特意报考“特岗教师”回山区的。
山路仍旧崎岖,工资待遇也不高,覃艳玲放弃了城里的工作,这已成为亲朋眼中的“损失”,与她相恋多年的男友,也因此狠心离去,令她伤心不己。但她还是毅然留下来了。
在蒲源小学,如今一共47名学生,共5个年级。除教语文外,覃艳玲还教英语。她说,有一年,好不容易招到一名英语老师,“头一天来报到,第二天就走了。”当年丘“校长”一心为学生精神一直在感召着她,覃艳玲身兼数职,顶上了英语老师一职,用心教育,她教的“山沟学生”的英语成绩成为全县“三连冠”。去年秋季,在从未设置校长职务的蒲源小学,覃艳玲被任命为“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
覃艳玲说,山区的教育事业,需要人奉献,尤其是当代的知识青年的奉献,我愿意接“丘校长”的班,让山里的孩子们也能在知识的浇灌下成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文新军)10月16日,2015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暨桂林市“十月科普大行动”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启动。当天,市县有关部门科技工作者通过向群众发放资料、进行科普知识问...
恭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恭城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