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014:我的收获与喜悦

桂林日报 2014-12-31 08:54 大字

2014年,王羽潇的创作团队从最初的3人壮大到了30余人,而可可、小爱这两个动画形象也从桂林走向了全国。

?周献林每天要花近十个小时打扫村庄。

?历时六年,秦光贤终于等到贵广高铁开通的这一天。

?梁秋波在山洞里提着一只重达三四斤的竹鼠

▲谭长凤在喂重外孙喝水

编者按

2014年即将画上句号,这一年桂林社会经济建设的华章令人难忘。在这些“华章”中一个个“人”的故事也很精彩:80后留学归国创业人员王羽潇将可可、小爱两个动漫形象推向了全国;参与贵广高铁建设6个年头的秦光贤带着喜悦,体验了贵广高铁的快捷与舒适;领到政府高龄津贴的103岁老人谭长凤幸福安度晚年;回到乡村创业的大学生梁秋波成为全国最大的竹鼠养殖户……辞旧迎新之际,让我们来盘点下2014年“桂林人”的精彩故事。

王羽潇:创业梦想正在桂林大口呼吸

□本报记者桂晨文/摄

◆人物档案:王羽潇80后留学归国创业人员

◆人物语录:“过去的2014年,坤鹤动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我们的创业梦想如今正在大口呼吸。”

“可可、小爱不仅是坤鹤的孩子,也是桂林的孩子。”王羽潇在桂林创办的坤鹤动画已经3岁了。由于创业项目别具一格且接地气,让可可、小爱两个动画人物形象迅速得到认可。

2014年,坤鹤动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伴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不断深入,《可可小爱》专题公益剧也广获好评,还入选央视网全国公益广告推荐作品,向全国各省市媒体推荐播放。

因为热爱,重庆女孩儿王羽潇带着一颗动画梦想的种子,从澳大利亚留学归国后,便径直来到桂林。梦想破土成长的3年,让她感慨良多,而说起2014年的变化,她的言谈中充满了对桂林的感谢。

王羽潇此前曾在北京工作。零绘画基础的她,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居住在北京的地下室,白天培训,晚上自学,每天5点起床练习绘画,练习的纸张堆满整个地下室,最终进入公司动画主创团队。然而,这只是王羽潇动画梦想的开始。2011年,王羽潇从澳大利亚动画制作硕士专业学成,尽管当地两家知名动画公司向她抛出橄榄枝,但是经过反复思考,她选择来到桂林创业。

2009年,是王羽潇第一次到桂林,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令她印象深刻,也埋下了逐梦桂林的伏笔。“创业园区从人的角度去关心企业的发展,在桂林获得的重视相比其他大城市更多。”王羽潇表示,桂林对外开放较早,具有开放融合的城市性格,相比其他城市,企业孵化条件也一应俱全,此外还能享受到相比大城市更为人性化的服务。

“桂林非常重视呵护创业企业,相关部门尽力提供房租优惠、贷款、人力、办公等软硬件环境以及业务等多方面支持,创业之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稳定舒适的成长环境。”王羽潇清楚地记得,公司成立之初,园区悉心组织项目推介,为创业企业与投资者牵线搭桥。正是这些来自各界的阳光雨露,让企业茁壮成长,团队的创业热情也得到积极释放。

说起忙碌的2014年,不少好消息让大家倍感振奋:公司从成立之初的三人行,已发展到如今集结30人的专业创作团队;办公场地也从最早的一间30平米办公室,将要扩大为两层400平米的办公场地;11月3日,坤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约,也为他们新三板上牌奠定了坚实的一步,而这也点燃了大家对新一年的期待。

◆记者点评:

王羽潇回国发展、逐梦桂林的经历,是当前中国青年海归创业的“浓缩精华版”。据记者了解,近年来,随着桂林城市经济新一轮发展高潮的到来,不少“海归”留意到桂林的发展空间,一批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正在桂林这片土壤生根发芽,吐纳成长,而负笈留洋而归的创业者们也将有力推动桂林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与进步。

周献林:放弃高收入两年致力清洁工程

□本报记者蒋伟华文/摄

◆人物档案:周献林48岁临桂县南边山乡保洁员

◆人物语录:“看到村里干净,就值得了。”

周献林是临桂县南边山乡朗联村委狮子口村村民,每天天不亮他就拿着扫把开着拖拉机出发了,到乡里的集镇上和村里扫地收集垃圾,而这项工作他已经坚持了两年。为了这项工作,他每年的收入少了一半。

2012年,乡里的相关领导看他作为村里的小组长做事实在,就让他负责帮忙收集运输乡里的垃圾,开始他和妻子都有一些顾虑,因为扫地和收集垃圾是件苦差事,一般人都不愿意做,而且钱又少。

“我不带头谁来做呢?”周献林说,作为村民小组长,他想了一下还是答应了。

他要负责集镇和附近几个村子的垃圾运输,为了让大家有个好的环境,每天天不亮就必须要起床,先将一些路面上的垃圾清理掉,装车运走,然后再进村串户将村民家门口垃圾桶里的垃圾运走,直到中午才能休息。而到了下午两三点他们又要出发,直到天黑才能做完一天的事,一天下来要工作近10个小时,他根本做不了其他事。因为儿子出去打工了,家里连种水稻的劳力都没有,米都是买来吃的。

“现在每年的收入比以前都少了一半。”他说,2012年以前,他是靠开车拉人拉货赚钱的,每天下来基本有200块左右的收入,而妻子则是在家种点经济作物和水稻,两个人一年下来收入在6万元左右,在村里也算不错。

在他的影响下,妻子也加入了保洁队伍,两个劳力的投入换来的却是以前一半的收入。他说,最开始搞清洁工作他两口子一个月收入有3000多元,现在乡里给他们加到了4000多元,一年算下来在5万左右,其中包括油费、清洁工具费等,一年真正到手的也就是3万多点,算起来比以前收入少了差不多一半。而且他们除了这份工作,还要负责管理集镇上的其他清洁工。今年以来,儿子生了小孩,他们还要帮儿子照顾孩子,忙得不可开交,一年下来根本没有休息日。有人说,他们这么做不值得,辛苦不说,钱还少。

“只要看到村里干净漂亮,就值得了。”周献林笑笑说,清洁工作确实很辛苦,而且他也快50岁了,体力上也是个问题,但这么少的钱让年轻人来做肯定不好找人,所以只有自己坚持做下来了。

◆记者点评:

为期两年的“美丽桂林·清洁乡村”活动让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迈进了“生态乡村”建设阶段;在乡村建设中,除了党委、政府的重视,也涌现出了一个个为乡村建设无怨无悔付出的普通群众,周献林就是其中一员。

这些普通群众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浓厚的感情,在乡村建设中,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往往不计酬劳多少,也不论事情轻松或者艰难,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建设中来。在他们的直接参与下,乡村面貌彻底得到了改变,没有了污水横流、也没有垃圾遍地,取而代之的是干净的村道、整齐的道路。相信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实现“生态乡村”近在咫尺。

秦光贤:能参与贵广高铁建设是我一生中的荣耀

□本报记者汤世亮文/摄

◆人物档案:秦光贤62岁恭城瑶族自治县铁路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

◆人物语录:“贵广高铁顺利通车了,我的心愿也完成了,可以安心地退休了。”

◆记者采访:

12月19日,对于在恭城瑶族自治县铁路建设办公室工作了6个年头的秦光贤来说,是难以忘记的一天,这一天他跟其他参与贵广高铁桂林段建设的工作人员一起受邀登上了和谐号试运营动车,提前体验贵广高铁的快捷和舒适。“终于等到贵广高铁通车的这一天了。我的任务总算完成了,我可以安心地退休休息了。”坐在动车上,秦光贤双眼望着车窗外飞驰而过的一个个隧道和高架桥,内心久久难以平静。

记者第一次见到秦光贤的时候,是在11月中旬恭城瑶族自治县铁建办一间办公室里,今年已62岁的秦光贤当时正在整理贵广高铁恭城段拆迁补偿的一些资料。“如果你晚来点,我又要去工地上了。”62岁的年龄,秦光贤原本在两年前就可以退休在家享清福了,但他作为县里2008年2月组建贵广铁路恭城铁路建设办公室最初的成员之一,很多事情都还离不开他,他也放不下手中没干完的活。“多辛苦点没关系,只要贵广高铁能顺利通车,我也算是为桂林和恭城铁路交通发展尽了一份力。这是个百年难遇的机会,不是谁都碰得上的。”秦光贤笑着说。“恭城人可能是做梦都没有想到有一天会通铁路,而且是高铁。这在此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秦光贤回忆说。恭城地处桂林西南部,交通设施极为落后,在贵广高铁修建之前,不要说通铁路,就是国道也没有一条,只有一条通往湖南江华的省道。

为了确保贵广高铁通过恭城并在恭城设站,秦光贤跟他的同事们多次进京和走访铁路设计部门,多少个周末节假日都奔波在路上。为了配合贵广高铁建设,当地的征地拆迁工作就落在秦光贤这些工作人员身上。“铁路现在虽然是修通了,但其中的工作艰辛说不完。”秦光贤告诉记者,绝大多数村民都很支持国家的铁路建设,但也有少部分村民不太理解。在他的记忆中,有一户农民不愿意从老屋子搬走,秦光贤先后去了5趟这户农民才让他们进屋,最终答应搬迁。“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想想现在桂林、恭城去广州和贵阳多方便。”秦光贤笑着说。

◆记者点评:

12月26日,这一天在桂林的建设历史上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历经6年的建设,人们期盼已久的贵广高铁终于正式开通运营,此举标志着我国西南地区南下珠三角的出海通道就此打通,桂林作为华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地位就此确立,桂林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贵广高铁开通后,当我们有机会坐在贵广高铁的动车上分享高铁生活舒适快捷的时候,我们有理由记住那些曾经为贵广高铁开通付出青春和汗水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工作者。

梁秋波:从白手起家到全国最大的竹鼠养殖户

□本报记者景碧锋文/摄

◆人物档案:梁秋波33岁回村创业大学生

◆人物语录:“大学生要敢想,敢做,敢闯,把梦想变为现实,就是回到农村也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

在乡村,每天都发生着许许多多的故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回到农村,开创出一番自己的事业。如今,经过近十年的艰辛创业,梁秋波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竹鼠养殖户,成为桂林回到乡村创业成功的大学生代表。

在七星区朝阳乡山甲村一处不起眼的岩洞旁,个子高高大大,穿着一身迷彩服的梁秋波,近几年一直在这里忙碌着,跟一只只笨笨的竹鼠打交道。

2001年,20岁的梁秋波从广西中医学院毕业后,在桂林的一家医院当医生。

尽管那时候工作稳定,衣食无忧,然而他心里一直有一种冲动,就是寻找赚钱的机会,要创业。

梁秋波一边上班,一边寻找商机。2005年秋的一天,他接诊的病号老邓说,眼下柘木镇禄坊村有一个叫黄树忠的人在养殖竹鼠,一只可卖到100元,年收入1.5万元以上。梁秋波一下就被吸引住了。

在梁秋波的请求下,他被老邓带到了黄树忠家里参观竹鼠养殖。梁秋波向黄树忠了解到,竹鼠吃的饲料来源比较广泛,竹子、甘蔗、玉米秆及其他一些植物的茎秆等都是竹鼠的上等食物。随后,梁秋波又到最大的竹鼠销售市场广东了解情况,发现广东的市场每天都会有收购商来买竹鼠,而且是猪肉3倍以上的价格,但是饲养竹鼠的成本一天只要一毛钱左右,养殖起来应该有前景。

经过前后七八次的接触,梁秋波终于从黄树忠那里以每只100元的价格买到6只竹鼠。紧接着,梁秋波又陆陆续续从各地买回竹鼠100多只。

到了2007年底,梁秋波的竹鼠存笼量达到了1000多只,他靠卖繁育的小竹鼠赚了10万多元。

中医出身的梁秋波经过多年摸索,发现竹鼠最容易患的是急性肠炎、胃炎,因此他去山上砍了山胡椒、仙鹤草、鸭脚木、金银花藤、板蓝根等中药材回来喂竹鼠。竹鼠吃了之后,就不容易犯肠炎、感冒等相关疾病了。梁秋波的这项绝招克服了竹鼠不能规模化养殖的问题,成为他推广竹鼠养殖的秘方和绝招。

如今,梁秋波的7个养殖基地里总共有15000只竹鼠。据农业部门统计,他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竹鼠养殖户,整个产值超过千万元。谈起创业的经历,梁秋波说:“大学生要敢想,敢做,敢闯,把梦想变为现实,就是回到农村也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

◆记者点评:

作为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跳出农门曾经是多少农家子弟的希望。然而,自从1999年扩招后,社会环境已经改变,城市很难容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反而农村的天地广阔,创业环境优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回到村里,做起新时代的“农民”,闯出了一片自己的天空,梁秋波就是这方面的榜样。

谭长凤:领到高龄补贴日子越过越红火

□本报记者秦紫霞文/摄

人物档案:谭长凤芦笛社区103岁高龄老人

人物语录:“儿孙满堂是我最大的幸福。”

“政府想着我,我的日子过得好啊,儿孙满堂就是最大的幸福。”家住芦笛社区的谭长凤提起今年年初发放的高龄补贴就笑意盈盈。谭长凤说,她是抗日战争时期来桂林的,生了10个孩子,现在只剩下5个。子女中最大的80岁,最小的58岁,目前跟着小女儿生活。今年对于她来说,最开心的就是领到了每月200多元的高龄补贴。

“那时候条件差,生完孩子也就只能含块姜糖。还是共产党好,我现在算是过上好日子了。”已经五代同堂的谭长凤老人告诉记者。她年轻的时候在起重运输公司工作,现在每月有退休金1500元左右。而新增加的200多元补助,让她觉得她的晚年生活更有指望了。“老人家就是怕生病,攒些治病钱,她的心里会更安心。”谭长凤的女儿告诉记者,母亲的身体一直不错,80岁的时候还能帮忙煮饭,甚至帮做生意的女儿看看门面,90岁开始慢慢不干活了,前几年还能下楼散步,现在子女怕她走丢,就不让她下楼了。老人的生活很简单,每餐也吃得不多。一天20元伙食左右,一个月花销不到1000元。

“我们那时候没机会读书,现在的生活多好啊,孩子们都能读书写字,有出息。”谭长凤告诉记者,那个时代女孩子没有机会读书也不会认字,现在电视她也看不懂,没事的时候唯一的乐趣就是听听歌说说话。说话间,老人的重外孙睡午觉醒了,小家伙揉了揉眼睛便在厅里撒起欢来,谭长凤老人一脸疼爱地把重外孙搂到身边。对于谭长凤而言,生活上有保障,儿孙满堂,幼童绕膝,就是她现在最大的幸福。

“老人现在还能自己下楼,但我们怕她走丢,不敢让她一个人出去。其实老人家的心思我们都清楚,她就是喜欢跟她的孩子孙子重孙在一起,所以,我们都会多带她出去玩玩,走走。”谭长凤的女婿告诉记者。

记者点评:

2014年1月1日开始,桂林市将每月向80周岁以上(含80周岁)高龄老人发放生活津贴。此项制度惠及桂林市12万名老年人,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推动老年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对于百岁高龄的老人们而言,每月新增200元的高龄补贴会让他们的心理和生活都得到很大程度的安慰和改善。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这些经历了近一个世纪风风雨雨的老人,在晚年的生活里有着各种制度的保障,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新闻推荐

沼气池全托管开启恭城生态乡村建设新模式

栗木镇 岩 口 村2014年进行了沼气池全托管,村里的环境卫生焕然一新。记者 汤世亮摄▲沼液作果树叶面肥(恭城...

恭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恭城瑶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