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山深处的盲人故事

广西日报 2012-09-11 19:00 大字

“这门手艺,我不想丢了,只要能做,有人需要,我一定要做下去,直到做不动为止。”——何先友

■本报记者 赵品贤 本报通讯员 刘先春 孟 华/摄影报道

大山深处,今年已66岁的何先友老人也许并不知道,山外的更多精彩。

“这门手艺,我不想丢了,只要能做,有人需要,我一定要做下去,直到做不动为止。”所以,每天守在10几平方米的房间里,精心地编制竹器农具,成了何大爷的主要生活。40多年来,何先友练就了一手“绝活”,再复杂的竹制农具,只要经他手一摸就能原样编制出来,倍受亲朋邻里喜爱,名传十里八乡。

从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安乡野榕冲屯驱车爬行了一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后,日前,记者在一户极其偏僻的人家见到了何先友老人。

如今,何先友和92岁高龄的母亲及同母异父的弟弟生活在一起。据他母亲说,5岁时,何先友因病双目失明。20多岁时,有一次,一帮外地人挑松油经过自家门口休息时,何先友无意中触摸到了外地人的竹篓,突然产生了要自编竹篓的想法。

自那以后,何先友开始在家尝试盲编竹具。眼睛看不见,最难的就是开刀破竹后,如何将所有的小竹条破均匀。为此,何先友尝试过很多方法。先凭手感,但即使手感再好,也不可能把每根小竹条都能破均匀。最终,他让弟弟买回两把锋利的刀片,将其装在一块长方形的木头上,两边配以调节宽窄大小的小木板。何先友说:“只要我调节好刀口大小,就能根据需要,破出均匀的小竹条了”。至于农具的尺寸大小及边缘的整齐度,他的大拇指和食指就成了度量农具的一把尺子。编制出的农具是否合格,只要他拿到平整的饭桌上一放,用手敲一敲,摸一摸就心里有底了,如果不合格就修改,直到合格为止。屈指一数,何先友能编出数十种大小不同、样式多种的农具。

何先友说,前30年里,他编出的农具基本上都是送给亲戚朋友。弟弟黄来喜说,大多时候,都是附近的亲戚朋友来家里请哥哥帮忙,管吃管住。临走时,有的给个小红包。“他们觉得我做得好,我就很高兴了。”而后来这10多年,很多人认可了他,都是上门订做,至于价钱,何先友说,“都是大家看着给的”。

何大爷一生未娶,无儿无女。但他觉得这项手艺,让他过得很踏实。

如今,老人有个心愿:希望把这门手艺能传给更多的人,只要有人愿意学,他就毫无保留地教……

除了竹刺这一难办的事靠亲朋好友帮忙,其它事何先友自己干。

新闻推荐

恭城:干部夜访 群众“点赞”

本报通讯员周品秋谢永恒本报记者韦继川5月上旬的一天晚上,恭城瑶族自治县嘉会乡秧家村的何连强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来人是乡党委书记周美旺。“连强,上次你反映的村里乱挖沙场问题已经解决了。”两...

恭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恭城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