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农村建设中的“恭城模式”

广西日报 2010-09-17 22:33 大字

本报恭城讯 (记者/贺波 通讯员/唐寿元 刘先春 李振杰)“这里的农家别墅太漂亮了!环境太美了!家庭设施也够现代!”凡到过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安乡北洞源新村的游客,无不惊叹于这个瑶族村寨的惊天巨变:一栋栋独具瑶族风情的农家别墅鳞次栉比,村后青山旖旎,村前的柑桔园一望无际——那是北洞源村民的摇钱树、聚宝盆。走进农家,彩电、冰箱等一应俱全;屋顶装上了“四季沐歌”;全村70多辆小汽车,在果园间的水泥路上奔忙穿梭……

依托着水果优势,该村造就了一支100多人的水果经纪队伍,村民们还在自己家里办起了餐馆,农家乐旅游红红火火。据悉,该村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有20多家,有的超过20万元。近年来,北洞源村相继获得“全国民主法治村”、全区第一个“保险先进村”、全区“巾帼示范村”和全区农村党员大培训“十佳村”等殊荣,令人称羡!

县委书记唐云舒不无骄傲地告诉记者:在恭城,北洞源村只是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缩影!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恭城历届领导“换届换人不换路”,紧紧盯住“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坚持走自己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实现了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难怪乎前不久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在恭城视察时,对该县城乡风貌改造工作赞赏有加。

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提升生态农业质量,近年来,该县提出了“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理念抓农业”的发展战略,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组织化管理、品牌化经营的要求,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每年开展各种类型的科技培训1500余次,已培育农民技术专家1500多人、沼气师傅1300多人;引导和鼓励群众调整以月柿为主的优质水果8.35万亩,推行绿色食品原料“水果”标准化基地20万亩;加快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建设,建成了1个占地2000亩数控管理高标准柑桔示范园、1个面积90亩全区县级最大的柑桔月柿无病苗木繁育基地;大力发展户用秸秆型沼气、大中型养殖场沼气、服务网点提供原料型沼气、清洁卫生沼气,全县建有大型沼气池22个。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842个,296个水果基地通过了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考核验收;建立连片100亩以上水果标准化生产基地213个;水果生产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跃进,水果品质大大提升;“恭城生态”的品牌在全国打响,恭城月柿、恭城椪柑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证书,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至2009年末,全县水果种植面积43.7万亩,形成月柿、沙田柚、柑橙和桃类4大水果产业基地,总产量达65万吨,农民人均水果种植面积、产量名列广西前茅;(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建有沼气池6.36万座,入户率达89%,居全国第一;大做“山”字文章,发展毛竹种植13.2万亩,着力在山上再造一个“生态农业”;而更难能可贵的是,该县在建设“金山银山”的同时,更注重保护绿水青山,森林覆盖率达77.09%。

依靠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01年,该县按照“五改十化”的标准,大力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先后投入近5000万元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资金,对全县881个村屯中的702个进行了统一规划,实施规划建设80多个,建成大岭山、红岩、横山瑶寨、北洞源、黄竹岗、黄岭等22个高质量、高档次且富有地方特色和现代生活气息的示范村,北洞源新村成为桂林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莲花镇黄竹岗屯成为广西移民培训基地,该县被评为“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县”。

目前,该县“富裕生态家园”新农村建设正逐步由自然村向中心村、行政村迈进,北洞源、红岩等新农村出现了社区化管理的雏形,为新农村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瑶乡新农村的日新月异,被人们赞誉为:“春天是花园,夏天是林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公园,一年四季是乐园。”

新闻推荐

硕果累累香满城

本报记者苏必庆谭焱本报实习生杨铭劼文/图初夏时节,临桂县中庸乡江力寨村夏橙生产基地,到处都是丰收与繁忙的景象。金黄的橙子挂满枝头,果树都被压弯了腰。村民们边采摘夏橙边喜滋滋地盘算...

恭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恭城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