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山区小县的20载“生态接力”

广西日报 2010-09-22 22:33 大字

本报记者 骆展胜 文/图

恭城瑶族自治县只是一个不足30万人口的桂北山区小县,但其生态农业不仅在广西,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都出了名。在这个新中国最年轻的瑶族自治县即将迎来20华诞之际,记者再次走进瑶乡,探寻这片被命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新魅力……

20载,农民纯收入增长8倍

有人曾说:“只要你在这里行走3分钟,如果还见不到果树,那就不是恭城!”没错,恭城农民的富庶,得益于漫山遍野地种果,“中国月柿之乡”、“中国椪柑之乡”等名头,是对瑶乡群众坚持走“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褒奖。

恭城群众到底有多富?其实,到过恭城的人都清楚,除了“中国十大魅力乡村”之一的红岩村,让人感叹和留恋的还有横山瑶寨、北洞源、“中国沼气第一村”黄岭等我区新农村的典范。该县县长林武民说起瑶乡群众20年来生活的改善,这般表述:“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546元,在桂林算不上是最高,但比自治县成立之初增长了8倍,恭城年产果量能满足全国人民每人‘大吃一斤\’;90%以上的沼气入户率,使得瑶乡群众富得稳定、富得踏实、富得可持续!”

靠生态农业积累了第一桶金的部分恭城人,已将眼光投向大山之外,积极寻求与“生态”紧密关联的创富新契合点,红岩村便是例证。在这个月柿依然远近闻名的新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8000元,但旅游却占了收入的“大头”。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红岩村里瑶、壮、汉族群众混居,瑶族村民朱天佑告诉记者,他已将自家果树全部“转包”给其弟种养,他和汉族妻子则腾出精力发展“农家乐”和养殖山竹鼠。

“去年我家收入20多万元,完全来自旅游接待;今年,养殖项目开始有收益了,估计明年收入就能翻番!”随着憧憬一步步变成现实,老朱最后道出了红岩村富裕的扎实根基——各民族群众不分彼此,外地游客只要愿意,可以到壮家吃饭,到瑶家住宿,旅游收入大家“共享”。

20载,换届换人“不换路”

“恭城模式”的精髓在哪?带着这个命题,在瑶乡4天的采访,记者终于在被称作“中国沼气第一村”的黄岭村找到答案——自治县成立20年,历经11位县委书记、10任县长,但发展“三位一体”生态农业的思路只有不断创新,从未“改弦更张”。

在黄岭村村头,有一座广西惟一的“沼气博物馆”,馆内陈列着瑶乡人民20年来不歇探索沼气造福于民的心路历程。63岁的村委主任黄光发指着墙上的一张旧照片告诉记者,当年,村里第一个带头建沼气池的人叫黄光林,已逾古稀。昔日黄岭村流传着一句民谣:“不怕锅里无米,就怕锅底无柴”。黄光林当时用沼气煮饭,村民都觉得不可思议,有人甚至不客气地对他说:“用猪粪牛粪产生的气体来做饭,谁还敢吃呀!用沼气点灯照明倒勉强说得过去。”为了说服乡亲们,黄光林用沼气和柴火同时炒相同的菜,让乡亲们品尝,村民觉得二者并没有什么区别,倒是发现老黄不仅省了许多上山打柴割草的时间,而且,沼液还能用作果树肥料,可谓一举多得。

“更主要的是,黄光林的示范作用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我们这儿,谁当书记县长都不会丢掉发展清洁能源这桩好事啊!”黄光发感触颇深。

在沼气博物馆,记者见证了瑶乡人民20年来执着于沼气探索、普及推广、发展提升和完善提高的四个阶段。县能源办负责人向记者讲述,2000年5月,世界能源理事会和国际能源署的官员曾这般评价“恭城模式”——“以黄岭为代表的恭城沼气开发利用技术、经验和做法,解决了世界能源与环境两大难题,恭城经验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20载,“生态”品牌再升华

近几年,记者多次赴恭城采访,可是,今天的恭城县城却让人眼前一亮。小青瓦、白粉墙、坡屋顶、瑶饰图……这些瑶乡民俗的建筑元素,已乘着全区城乡风貌改造的东风,将恭城装扮得更加和谐动人。

县长林武民说,恭城在全国11个瑶族自治县中最年轻,“年轻就意味着应当有为,借20周年大庆,我们不仅要凝聚各民族群众的精神,更要抢抓新一轮发展的先机,彻底改变我县给人‘美丽的农村,破烂的县城\’的旧印象!”

说起城乡风貌改造,县建设局贲局长还是绕不开“生态”这个话题。近两年,恭城投入改造资金近10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仅占1/3。其余的钱从哪里来?“来自社会资金,各部门、各临街建筑房主,个人若实在有困难,政府补贴40%,最关键是让居民学会算账——县城漂亮了,来恭城旅游的人就会更多,沿街的生意也就更好做!这是一种官民互动的‘政治生态\’,百姓收获的是实惠和自豪感!”老贲的账算得“最精明”。

“生态农业的路,我们要坚持走;生态工业的路,我们要积极探索地走。”林武民自豪地说,恭城20年,还积淀了以大岭山“青石板上栽花”的艰苦创业精神,“生态工业”一定会闯出一条新路。

循着林县长的“生态思路”,记者在桂林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找到了“生态工业”的生动注解。这个由“中国建材”控股、今年2月正式投产的企业,一期总投入6.5亿元,而用于余热发电的资金竟占了6000多万元。有关负责人说,该项技术可使每吨水泥的外部耗电量减少1/3,一年不仅可节省电能消耗2500多万元,而且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万吨。

新闻推荐

恭城瑶族自治县人民喜庆20华诞

本报恭城讯(记者/隆振葵)金秋时节果飘香,瑶乡万众心欢腾。9月25日,我国10个瑶族自治县中最年轻的恭城瑶族自治县干部群众在县民族体育场隆重集会,热烈庆祝自治县成立20周年。全国人大民委、国家民...

恭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恭城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