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凭票购买 到无人销售

南国早报 2018-12-11 16:20 大字

1956年建成的南宁百货大楼。 本文图片均出自《广西通志·照片志》 1981年,广西发行的粮票。 1992年发行的南宁市粮票。 1958年3月,自治区成立前发行的布票。

南国早报记者刘冬莲

60年前,买粮、买油、买布要凭粮票、油票、棉布票购买的人们,无法想象有一天在广西购物不但无需各种票证,还可以实现无人销售模式。生活必需品短缺和凭证供应的年代成为遥远的记忆,自治区成立60年以来,广西人的消费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变化一

粮肉供应增长了十多倍

上世纪60年代,桂平人小陈大学毕业,分配到平南县麻纺厂成为一名工人。发工资时,他领到了单位发的各种票证,有粮票、油票、肉票,还有火柴票、肥皂票、豆腐票等。

如今,小陈已变成老陈。2018年11月8日,78岁的陈先生回忆说,当时厂里学徒工每月工资19元,正式工人29元。他大学毕业工作转正后,每月工资有四五十元。他每月得大米13公斤,月月定量。如果发面粉、红薯等,还得扣大米指标。

在那个年代,生活几乎离不开各种票证。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广西从1953年开始对粮食、食用油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后来凭票限量供应的范围逐渐扩大,到1962年已经扩大到棉毛衫裤、床单、睡衣等针织品,还有肉、禽蛋水产、豆制品,以及糖烟酒、糕饼、火柴、肥皂等物品。1993年,广西取消票证供应制度,各类商品票证退出历史舞台。根据2017年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西粮食、猪牛羊禽肉的总产量,如果平均分给全区所有的常住人口,每人所得的量,要比陈先生在平南麻纺厂时分得的多十几倍。

2变化二

实体店黄金时期涌现多个商圈

在1993年全区全部取消票证供应制度之前,居民生活领域的许多商品,已经陆续取消凭票供应制度。旺盛的商品交易,使得市场上的商场、店铺如雨后春笋冒出来。

南宁市的南宁市交易场、和平商场、民族商场等商贸建筑,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建起来的。而上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也是各类实体店的黄金时期。例如,南宁市在朝阳商圈进一步繁荣的基础上,形成了人民路建材装饰一条街、星湖路电子产品街区等专业街区,以及江南水街、七星路女人街等特色商业街。

和平商场商户黄先生说,上世纪90年代前后,和平商场人气很旺。商场的布料市场顾客盈门,他的裁缝店生意也很火,一天能接到十几份定制衣服的订单。这种红火光景一直持续到网购兴起前,电商崛起后裁缝店的生意才慢慢淡下来。

3变化三

电商发展实现在家即可全球购

河池市人黄女士第一次网购服装是在2010年,当时,她还在南宁上大学。2011年,微信进入广西人的生活。2015年起,黄女士发现自己的朋友圈被微商发的各种广告刷了屏——面膜、婴幼儿用品、衣服、代购奶粉,名目繁多。黄女士也是在这个时候,加入了海淘、找代购的行列。

创建于1956年的南宁百货大楼,在经历了凭票供应、实体店辉煌年代后,在2011年上线了网上商城——美美购,跨入电子商务时代。2016年1月,南宁跨境商品直购体验中心在南宁百货文化宫店开业,向居民提供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0多个原装进口完税商品和保税商品,让居民在家就可买遍全球。

4变化四

无人销售开启消费新时代

2014年春节,为了跟群里的亲朋好友、同事们一起抢红包、发红包,凑上热闹,贵港市人宋女士第一次把微信和银行卡绑定起来。

“凑热闹”之后,宋女士慢慢习惯了用微信、支付宝等进行无现金移动支付,大到网购手机、笔记本,小到街边吃快餐、菜市场买菜,甚至支付路边停小电驴的1元停车费。用手机扫码支付,成为许多像宋女士一样的广西人的日常动作。

无现金移动支付方式的普及,为无人结账、无人销售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土壤。2017年9月,一家无人值守便利店,在南宁市华尔街工谷开业。随后,南宁的无人值守便利店、无人结账点,陆续增多。2018年6月,沃尔玛朝阳店上线无人结账通道,顾客自行扫码便可完成付账;7月底,一家无人值守便利店在南宁市民族大道民族宫开业。

这些无人值守便利店、无人结算通道,带领南宁乃至广西进入销售“无人模式”。

数说广西居民消费

广西城乡居民物资消费,1957年人均66.5元,1978年143.5元。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较快,1985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达到310.8元,1990年达到575.6元。2017年全年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424元。其中,城镇居民18349元;农村居民9437元。

数据来源:《广西通志》、自治区统计部门

新闻推荐

“我终于安心了”

□何晟成廖正峰广安区记者站廖小兵近段时间,大安镇向家村村委会主任龚尚奉感觉“一身轻松”:“主动退还了违纪款,我终于安心...

平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