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敬老院入住率偏低“公建民营”或成破解良方
近日,记者走访港南区湛江镇平江敬老院、平南县安怀镇敬老院等多家农村敬老院发现,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大多较为完善,但入住率普遍不高,甚至出现无人居住的情况。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呢?
多数敬老院陷入管理困境
在港南区湛江镇平江敬老院,五保老人张水安住在一间约20平方米、有2张床位的宿舍里,房间内半旧的长椅上摆放着电视机、台式电风扇、电磁炉、电饭煲等家电,空置的床位堆放着各种杂物。“比以前住的地方好,但日常生活还是要自己照料自己。”张水安老人一边煮饭炒菜一边说道。
“由于人手不足,没办法给老人统一做饭,所以我们更倾向于招收可生活自理的老人。”该敬老院院长刘志才告诉记者,他今年已70岁,因招不到合适的管理人员,至今仍负责敬老院的日常工作。入住老人使用电饭煲、电磁炉等电器做饭时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他需要经常到各间宿舍检查安全用电情况。
另外,管理人员的待遇相对较低,工作以负责敬老院的公共安全、卫生为主,较少部分负责五保老人的日常饮食。入住的基本是可以生活自理的五保老人,日常活动大多是打牌、看电视等。部分五保老人感觉敬老院的生活比较枯燥、饭菜不合口味,居住一段时间后,又返回自己家里独自生活。还有的五保老人有子侄辈帮扶,也不愿意入住敬老院。
记者从市民政部门了解到,目前贵港市共有敬老院75个,但其中有15个无人居住;在录入备案登记的29236名五保老人中,仅有731人入住敬老院,集中供养率约为2.5%。公办养老机构运行机制不健全、发展活力不足、资源利用效益不高等问题凸显。
“公建民营”走出养老新路子
平南县爱心敬老院是贵港市首批采取“公建民营”委托管理方式创办的农村敬老院,位于平南镇盆塘村村委大院旁。2014年5月,原平南镇敬老院更名为平南县爱心敬老院,采取“公建民营”模式运作,即敬老院由政府投资建设、民间机构自行运营。机构仍以非营利为目的,收住对象以生活困难老人为主,床位也向社会其他普通老人开放。在近三年时间里,该敬老院的管理人员由1名增加至11名,床位入住率也由原来不足10%升至98%;每个房间都陆续装有卫生间、保暖降温设备和电视机等,老人不出院就能享有洗澡、看病、康复娱乐等养老服务。
“自从公建民营后,敬老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平南县平南镇盆塘村党委书记郭伙荣告诉记者,以前敬老院没有采取公建民营运作时就住着10位五保老人,平时休闲活动贫乏。现在的敬老院环境干净宽敞,室内、室外活动设施齐全。老人们日常起居也有专人负责,脸上洋溢着安详的神情。
“这里不是很豪华,但是很温馨。”爱心敬老院副院长朱晓晨说,敬老院根据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实行分级管理,部分特殊对象按情况进行一对一服务。有专人定期为老人打扫房间、换洗被褥和衣物,避免了老人出现褥疮、异味过浓等情况。在改善老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根据大家的兴趣爱好、文化程度等开展不同类型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院内的50个固定床位已有49名老人入住,对外招收的养老人员与五保老人相处十分融洽,每天都有说有笑地参加各类康复活动。
盘活公办养老资源任重道远
“敬老院的管理人员工资待遇由县级财政支出,资金来源相当有限。”市社会救助局副局长黄民信介绍,近年来,贵港市不断加大农村敬老院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敬老院的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受到农村养老的特殊性、管理资金缺乏等因素制约,敬老院仅能提供最基本的社会救助服务,确保入住老人的生活相对稳定。
“去年贵港市财政拨款100多万元用于改善敬老院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敬老院的服务质量。”黄民信告诉记者,今年下半年,贵港市将逐步向入住敬老院的半自理和全护理五保老人,按每人每月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30%、60%分别发放护理费,解决敬老院管理人员待遇低的问题。同时,努力探索“公建民营”委托管理方式,提升敬老院持续发展能力,使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思在平南县大鹏山深处,有一处地方,无论春夏秋冬,每天都泡着一壶茶,方便群众前来聊天。这谈天说地的地方便成为花龙仙台茶种植专业合作社人大代表之家,也成就了人大代表张行丹帮...
平南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平南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