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文艺为最广大基层群众服务——记全国文联系统先进个人谢世团

贵港日报 2013-08-04 05:14 大字

谢世团(左)与文艺工作者谈心。谢世团(中)到县摄影家协会调研。龚州艺术团演出时的场景。本报记者  张思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深知农民对文艺的渴望。作为一名‘当家人\’,我有义务联络好、协调好广大基层文艺工作者,为最广大的基层群众服务。”近日,谢世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现任平南县文联主席的谢世团,最近荣获“全国文联系统先进个人”称号,是全国受表彰的15人中广西惟一获此殊荣的人。据悉,此次表彰活动是报中央批准,由国家人社部和中国文联共同组织开展的,是中国文联成立以来第一次覆盖全系统的国家级表彰。

牛哥戏一炮打响

“啪啪啪……”7月24日晚8点半,平南县六陈镇旺村小学,一串鞭炮响过,锣、鼓、镲齐鸣,演员粉墨登场。平南华艺牛歌戏剧团正在上演《花前会亲》,不大的空地上,或坐或站,挤满了前来观戏的群众。

“一场演出费用1000元,全部是群众自愿掏口袋请来的。尤其在春节期间,每天演出3场,没有一个月,剧团出不了村。”华艺牛歌戏剧团队长罗月莲告诉记者,“这不,在这个村就已经演出了16天。春节至今,剧团还没休息过。”

平南华艺包公文化有限公司老板马华仲介绍,该剧团每年到村屯演出达300多场,不演出时则拍戏出牛歌戏影碟,目前已出版发行影碟近300部。

牛歌戏在平南的火热跟谢世团分不开。

牛歌戏是平南现存最古老的民间小戏剧种之一,原叫采茶剧,流行于桂东南一带,是在村民舞春牛、唱春牛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平南县农村,群众有看牛歌戏、听牛歌戏、唱牛歌戏的爱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谢世团对牛歌戏自然别有一番感情。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受到电视等现代娱乐节目的冲击,牛歌戏一度衰落,剧组逐渐解散,年轻人纷纷涌到广东打工,留下来的老头老太寂寞地坐在家门口,日子变得无精打采。

2003年,谢世团从县委办调到县文联,担任此前已空缺一年多的文联副主席一职。上任之初,谢世团便把采茶剧改名为牛歌戏,并决定对其深挖,让它重焕光彩。

要使这个古老的剧种重获新生,必须走市场运作之路。怀着这一理念,2004年开始,谢世团带着范永星、林青、林桂超等几个老文艺工作者下乡,寻找曾经演、唱、编过牛歌戏的老艺人,寻找牛歌戏的市场之道。

他们常常是从村口一路问进去。“哦,你们要找的那个人啊,就是我叔,正在田里除草呢!”一次,在安怀镇的一个小村子,一名小伙子给他们引路。这种用脚和嘴巴找人的办法,虽然缓慢,却是最有效的。

经过一年多的寻觅,2005年5月,谢世团找到了马华仲和彭桂强两人。

马华仲是大安镇农民,当时的主业是修摩托车,自己购买有一台摄像机,平时群众有婚庆之类的活动,就帮忙拍摄刻录;此外,也偷偷摸摸拍一些牛歌戏刻成光碟赚外快,但并不成气候。

“你要干就给我正经地干,干大的。”马华仲回忆起当年谢世团找到他时说的话。当时,谢世团与马华仲达成协议,由马华仲投资,文联义务帮剧组物色演员、找出版社包装。“时至今日,谢主席他们从未拿过我们一分钱,更别说吃我们一餐饭了。”马华仲说。

说干就干,平南华艺包公文化有限公司和华艺牛歌戏剧团相继成立。谢世团在平南全县甚至藤县等桂东南地区招募演员,第一批20名演员有13人留下来,导演为原县文工团团长林桂超。经过20天的编、导、演、拍,2005年9月27日,牛歌戏剧《明珠皇后》正式发行。发行当天,1万多套光碟被群众抢购一空;广西文化音像出版社社长董连水说,“想不到!想不到!”出版社又连夜重印,发行量达两万多套,一炮打响。

牛歌戏原来表演形式单一,演员少,内容简单、陈旧,缺乏新意。为了满足广大群众求美、求丽、求乐的心理需求,县文联与平南华艺包公文化有限公司对牛歌戏进行了改革,从剧本创作、拍摄场景、表演形式等方面着手创新。

经过创新,牛歌戏迎来了鼎盛时期,基本每10天发行一部;到2013年7月30日,牛歌戏剧影碟发行267部608集。听牛歌戏、唱牛歌戏、看牛歌戏,成为时下平南县农村一大特色。而平南县也于去年获得“中国牛歌戏之乡”称号。牛歌戏重新回到老百姓的生活中,留守老人们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当好协会“娘家人”

7月26日,龚州艺术团应邀到南宁参加平南县举办的招商新闻发布会。艺术团表演的吹打乐《闹八音》和歌曲演唱《腾飞龚州》受到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成为平南县招商的一个亮点。

县文工团解体后,龚州艺术团承担着全县各项文艺演出活动的责任。近年来,龚州艺术团特别忙,县春节联欢晚会、县举行的各个节日文艺演出、下乡宣传防治艾滋病知识和诚信计生、参加市文联与市戏剧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粤剧展演比赛……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然而,龚州艺术团刚刚成立时,只是几个文艺爱好者聚在一起弹弹唱唱,没有训练场地,没有服装、道具,活动很不正常。

“文联,应该成为艺术团体的娘家。”谢世团来到文联后,开始对全县的文艺协会进行摸底、调研。

做事得有钱。谢世团为各文艺家协会争取到列入财政预算的活动经费,每年5000元。

活动得有场地。谢世团协调县供销社为摄影家协会免费提供交流学习场地,协调文化局为龚州艺术团、书法家协会找到了活动场所。

协会得有事干。谢世团会同群艺馆在城区建立“周末大舞台”,指导各民间团体和乡镇部门开展群众文艺活动,让民间艺术团体尽情展示风采。

除了关心协会事业发展,谢世团对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的关心爱护更是无微不至。

梁君荣是思旺镇一个摄影爱好者,今年50多岁,在镇上开了一家影楼。1980年代末,梁君荣就骑着摩托车到大鹏山,对鹏山风光进行拍摄创作,数十年下来,作品数以万计,成为鹏山风光拍摄的第一人。为了把美丽的鹏山风光展现给世人,梁君荣将他的作品发给谢世团,谢世团又将这些作品发到网上。鹏山风光的惊艳,一下子就把外界的目光吸引过来,摄影爱好者、旅游爱好者纷纷打起背包向大鹏山进发;鹏山风光的惊艳也吸引着执政者的眼光,开发鹏山风光很快进入县委、县政府的视野。

梁君荣最大的心愿就是开一个“鹏山风光摄影展”,但单靠个人的力量,谈何容易?

知道梁君荣的想法后,谢世团二话没说,开始着手策划。找钱、找场地、找人选照片、排版,经过半年时间的筹划,今年“五一”节期间,梁君荣个人“鹏山风光摄影展”在县政府大门前的市民广场举行。展出的1个月时间里,每天都吸引着众多观众前来欣赏,很多观众一边看,一边说:“都不知道我们平南还有这么美丽的风景!”梁君荣对谢世团的帮助很是感激,现在,他成了鹏山风光的引路人。

在谢世团积极奔走下,平南县文艺协会团体蓬勃发展。目前,平南县共有作家、书法家、美术家、摄影家、音乐家、中华诗词家、民间文艺家、影视家、奇石文化、戏剧曲艺舞蹈家、花鸟等11个文艺家协会,会员人数达到18930人,其中书法家协会会员10037人、诗词家协会会员6990人。

协会会员在文联带领下,文艺创作呈现出喜人局面。2004年以来,平南县文联共组织文艺家采风活动68次,参与人数达2100人次;组织各种文艺创作笔会、展演、比赛和艺术研讨会活动160多次。全县有11200多件作品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展演,其中,欧杭丽的广播剧《小猫咪,你在哪里》获第五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和中国广播剧奖。易克健、唐战平的3幅摄影作品在《求是》杂志彩封刊登。

抢占基层文艺阵地

7月25日上午,上渡镇大成村梁健民家小院,龙眼树下、池塘旁,五六个诗词爱好者又聚在一起吟诗作对。

“三夏时节荷花香,挚谢文豪到我庄。送宝传经来指导,弘扬国粹放光芒。”主人梁健民沏茶倒水后,先吟一首感谢诗。

紧接着,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台,整个小院飘逸着古诗雅韵。这是大成诗社的一个小聚会。诗社主编黄武荣告诉记者,诗社成立至今已有10年,由于经费短缺,活动开展得断断续续。去年,谢世团下到大成调研,发现该诗社还在坚持,非常感动,于是主动拨出文联的有限经费3000元,支持大成诗社开展活动,出版《梓江吟汇》诗集;同时,协调镇政府安排两间办公室作为诗社活动场所,让大成诗社老树长新枝。

如何让农村文艺遍地开花,让社会主义文化占领阵地,让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身为文联负责人,谢世团常常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在深入各乡村调研后,2004年,谢世团将原有的《花洲》文艺刊物恢复,复刊至今共出版16期,为艺术家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创办“花洲文艺网”,成为全国第二家创建的县级文联网站,为此,谢世团常常工作至凌晨两三点钟;此外,牛歌戏、诗词楹联、书法艺术、粤剧表演、平南山歌、木偶戏、八音、瑶族跳茅山、跳盘王等民间传统文化,在文联的牵头挖掘下,正在重新散发出昔日的光芒。

要想搞活文艺,阵地建设首当其冲。如今,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谢世团正着手在全县各个乡镇、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7月25日上午,记者跟随谢世团来到上渡镇政府了解文联成立情况。该镇镇长黄钦强听了来意后很高兴,当即拍板,同意成立文联。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方案,乡镇文联主席由宣传委员担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办公室就设在文化体育广播站。黄钦强高兴地说,以后乡镇搞文艺活动就不用再担心没有人演、没有节目演了,群众的生活将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新闻推荐

贵港市第一个乡镇文联在大安镇成立

...

平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南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