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全国种粮大户的“种粮经”

贵港日报 2013-04-14 05:19 大字

梁富斌(右一)在稻田里和记者聊起了“种粮经”。(莫新雄摄)站在田野上的戴史东,对种地充满信心。(张彬摄)梁天银在田间察看秧苗的长势。(莫新雄摄)本报记者  张思

最近,“和为贵、诚为本、干为先”的贵港精神,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记者走访了平南县3位种粮大户,他们对贵港精神深表认同,尤其对“实干兴业”深有体会。

“种一年田,不如打一个月工。”受这种浮躁观念的影响,当前在农村,由于认为种田不赚钱,不少人纷纷往外跑,留下来的多为老、弱、妇、孺等非主要劳动力。然而,也有一些从农村跑出去的青壮年人,审时度势,重返农田,重操旧业,红红火火地赚起了种粮钱。荣获2012年度“全国种粮大户”称号的梁富斌、梁天银、戴史东,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如何赚种粮钱?各自有什么法宝?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踏上了前往平南的路途。

梁富斌:把握三个基本条件

梁富斌是上渡镇大成村人,去年,他承包土地1270亩种植水稻,其中,早造平均亩产850斤,晚造平均亩产1000斤,两造粮食总产量近1175吨,除去地租等成本,纯收入130万元(包括补贴),由此获得2012年度“全国种粮大户”称号。今年,他进一步扩大了种粮面积,承包土地超过1300亩。

今年50岁的梁富斌原来是一名教师,之后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后又下海经商,从事旅游行业,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09年,在承包县农业专业化统防统治时,他看到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许多农田荒废,随即萌生了租地种粮的念头。

第一年,梁富斌租了五六十亩地种水稻。由于没有经验,连什么时候育秧、种子发芽到什么程度可以播种等最基本的常识,梁富斌都要请人手把手教,因此,一年下来,收成不多,赚钱就更谈不上。“种田,比想象中要难得多!”梁富斌慨叹。

虽然第一年不赚钱,但梁富斌对种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我把更多的心思放到种田上,把田种得更好,是不是就能赚钱?”怀着这一想法,第二年,梁富斌把租地面积扩大到100多亩,结果当年就有了盈利。尝到了甜头后,梁富斌种田的欲望一发而不可收,租地面积由数百亩扩展到上千亩,年收入也随着种田数量的增加而增长。

“其实也没有什么奥秘。”谈起自己的“种粮经”,梁富斌认为,要想从土地上赚到钱,三个条件必不可少:

第一,土地要多,至少要连片100亩以上。“这样有利于连片管理,机械化耕作,减少人工费等成本。”梁富斌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一般种一亩地成本在1000元左右,要想赚钱,每亩地产粮必须在850斤(优质谷)到1000斤(超级稻)以上;按照去年的市场价,优质谷每100斤卖150元,1亩地总收入1275元;除去成本,1亩地纯收入275元(早造)。“要想赚大钱,就必须在数量上取胜。”

第二,科学管理。“传统种田那是看天吃饭,老天冒个火,打个喷嚏,种田都很受伤。”梁富斌笑言,“现代化种田,不讲科学肯定行不通。”这些年来,梁富斌通过农业植保部门获取病虫害防治信息,利用县里的统防统治队,及早预防,对症下药,避免了以往单打独斗、见子打子,没有形成连片、系统治理,用药量过多、浪费、效果差等现象。“有了这一条,亩产量就出来了。”

第三,全程机械化作业。去年,梁富斌种植1270亩水稻,从土地犁耙到插秧、管理,再到最后的收割、烘干,全程机械化。梁富斌认为,如果没有机械化耕作,要想赚钱,谈何容易。以插秧为例,人工插秧,每人每天最多能够插1亩地,费用80元;用机械插秧,每天可以插13至15亩,每亩花费50元;仅此一项,机械插秧每亩就可以节约30元,效率还大大提高了。“抛开人工插秧费用大、效率低不说,1270亩地,如今在农村,你去哪里找得到那么多农民来插秧?没有机械化作业,大面积种粮根本无从谈起。”

梁天银:种粮种到国外去

再过十多天,56岁的梁天银就要到老挝种粮去了。

这段时间,梁天银正忙着购买2辆中拖、5台耙耕机和20台插秧机,并亲手物色了12名农业技术人员。“老挝那边是5月份插秧,所以我们打算4月底就过去,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梁天银笑着跟记者说。

梁天银是平南镇遥望村人,中等身材,脸膛被阳光晒得黝黑,很健谈,一看就是个精明能干的好把式。梁天银种粮种成了“状元”,这在平南乃至广西都是出了名的。2007至2011年,他连续5年荣获国务院、农业部表彰,被授予“全国十大粮食生产标兵”、“全国种粮标兵”、“全国售粮大户”等荣誉。去年,他承包1200亩水田种植水稻,全年粮食产量1176吨,种粮收入138万元,获“全国种粮大户”称号。

一个农民在自家土地上种粮,靠勤劳和智慧成为“状元”,这似乎不足为奇;然而敢到国外去种粮,仅有勤劳和智慧还远远不够,更需要胆识、谋略和魄力,这就是新闻媒体热衷于报道梁天银的一个重要原因。

梁天银告诉记者,去年7月,他应朋友的邀请,跟随农业部到老挝考察农业生产。这一考察,让他大喜过望,“老挝土地宽阔、平整、肥沃,人烟稀少,耕作仍然停留在较为原始的方式上,水稻亩产也就是200至300斤;而且田租非常便宜,每公顷30元,相当于每亩2元,发展前景巨大。”这对于一直想扩大种粮规模的梁天银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

经过对接洽谈,老挝农业部无偿划拨50公顷耕地给梁天银建设粮食生产基地,以带动老挝农民科学种粮,期限30年。同时,梁天银注册了中海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

对于出国种粮,梁天银满怀信心。他告诉记者,出国种粮首先不能丢中国人的脸。他打算把老挝的种粮基地建设成为无农药残留、无公害的绿色有机大米基地,播种、灌溉、施肥、收割等全程机械化。老挝现在水稻种植亩产非常低,根据当地的土质、气候和水源等条件测算,基地建成后,粮食亩产量将达到老挝现在水平的4倍。

戴史东:种粮要看“市场脸”

记者见到戴史东时,他刚刚从外地考察回来。“按照去年的行情,今年要增加粮食的种植面积。”站在田埂上,这名年轻人胸有成竹地说。

“去年是什么行情?”

“粮食不得价,卖到最后,竟然没有客商来收购,许多农户的粮食还积压在仓库里呢,价贱伤农啊。去年不得价,大家势必减少种植,今年我就要多种了。”戴史东呵呵一笑。

《开着越野车去种田》——2010年本报率先对戴史东的种粮事迹进行了报道。这名70后的农村打工仔,是丹竹镇赤马村人,种田种怕的他曾经发誓一辈子不再种田。然而,2008年,他毅然回到家乡种田。与父辈不同的是,他曾前往美国农场考察学习,带回了国外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和管理经验,建起数千亩优质稻和蔬菜种植基地,每天开着那辆银灰色的越野车巡田,俨然一名农场主。

2010至2011年,戴史东连续获得“全国种粮大户标兵”称号;去年,他承包土地850亩种粮,全年产粮765吨,收入100多万元,荣获“全国种粮大户”称号。此外,他还承包800亩土地,种植粉葛、香蕉和甘蔗,收益可观。

“农民种粮如何规避市场风险?”记者问道。

“种粮也像做企业一样,存在着资本核算问题,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戴史东说。

他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去年,市场上的粉葛种苗是免费的,但乏人问津,说明少人种植,于是他种植了280亩粉葛,结果净赚50万元;今年粉葛种苗卖到0.5至0.6元一株,大家都在抢着购买,证明粉葛种植量大,按照市场规律,你还敢大面积种植吗?因此,今年戴史东把粉葛种植面积减少到100亩。“这就是看‘市场脸\’种田。”戴史东说。

“同样道理,去年粮食价贱,今年大家势必不敢大面积种植,那我就要反其道而行了。”趁着有人不敢大面积种粮的机遇,戴史东又从农民手中租了100多亩地,今年把种粮面积增加到1000亩。

“要了解市场规律,就要时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戴史东告诉记者,除了打理好农田,平时自己的时间全部用来对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及时掌握信息。在接受记者采访前,他刚刚从桂林、湛江、藤县等地调研粉葛种苗市场回来,正是基于对市场的调研,他及时调整了今年的种地规划。

“同时,市场信息变幻莫测,作为一名农民,还要进行多种经营,通过多种经营,减轻潜在的市场风险。”去年,由于粮食价贱,戴史东的种粮收支基本持平,但由于有粉葛、甘蔗、香蕉等经济作物补充,一年下来,种地的整体收入还是赚了75万元。

新闻推荐

第一书记的“民情日记”——记官成镇新平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林华

...

平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