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深入基层解民忧 助农增收促发展——王可深入大鹏山区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察民情解民忧随记

贵港日报 2012-07-12 05:31 大字

王可(左一)与群众一起劳动。(记者潘金强摄)本报记者  潘金强

7月9日至10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可深入平南县大鹏镇,与山区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群众所想、所思、所盼,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宣传学用政策,共话农民增收新思路,共商农村发展大计。

9日下午,烈日当空。王可冒着酷暑,轻车简从,来到平南县大鹏镇平垌村细岭屯。看到王可健步走来,村民蒙华激动地上前握手,高兴地把王可迎到家中。蒙华家是一座老式的瓦房,有些简陋但非常整洁。“生活有什么新变化?现在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刚坐下,王可就微笑着询问开来。“我现在主要是外出打工,妻子在家种些农作物,还养有一些母猪,生活也越来越好了。”蒙华一一作答。此时,女主人吴小清要到地里收花生,王可提议一块去看看。在蒙华家的花生地,王可一把拔起其中一棵,黄灿灿的花生果实挂满了根部,“果实多,又饱满,种得不错,大家都来帮忙啊。”大家纷纷下到地里忙了起来。龚州大地,七月流火,火辣辣的太阳直直地照射着。豆大的汗珠从王可脸上流下,他顾不上擦一把汗,认真地收获每一棵花生,拔起、抖泥、装簸箕,每一道工序都做得非常仔细。不一会,一大片花生就收获完成了,花生装了满满几担。

王可一把挑起一担花生往蒙华家走:“很久不挑担子了,不知道还行不行。”一句话把王可与蒙华的距离拉得更近,刚才还有些拘谨的蒙华乐呵呵地跟王可说:“王书记,我带你到我家的养猪场参观参观。”蒙华告诉王可,去年年初,他与堂叔合作,投资两万多元建起了一个养猪场,目前存栏母猪15头。走进养猪场,蒙华的堂叔正在给母猪、仔猪喂食,王可拿起勺子,与主人一块添料。话题就围绕养猪展开了。“现在生猪市场情况怎么样?”“技术上有什么困难吗?”“下一步有什么打算?”当得知今年已经出栏仔猪140多头、收入4万多元时,王可当即表示肯定。他关切地对蒙华说,要关注市场变化调节养殖品种和数量;要利用科学技术,把事业做得更大。县、镇干部要加强与养殖户联系,主动搜集市场动态信息,为养殖户提供科技服务,帮助农民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突然袭来的一场大雨洗去了夏日的炎热,山村清新的晚风扑面而来,令人惬意。简单用过晚餐后,王可发现屯里灯光球场异常热闹,一打听,原来是群众正在自娱自乐地演出呢。王可走到群众中间坐下,兴致勃勃地看起表演来。瑶族原生态歌曲演唱、二胡演奏轮番上场,最精彩当数杖头木偶戏表演。“如今汽车开到家门口,小孩免费把书读,合作医疗解民忧,新型保险来养老,党的政策真是好!”——“泥腿子”演员老张今年六十多岁了,声音洪亮,思维敏捷,现编现演,演唱与木偶巧妙配合,精彩的演出博得大家热烈的掌声。表演结束,王可健步走上前去,与老张亲切握手、交谈,希望他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民间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平垌村的乡亲们,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中,有什么新动作,有什么好想法,有什么金点子?王可一直惦念于心。两天来,王可访农户,察民情,问民需,解民忧,马不停蹄。夜幕笼罩下的平垌村细岭屯凉风习习,山村里家家户户透出柔和的灯光,田野间青蛙叫声此起彼伏,汇成一曲壮丽的“交响曲”。9日晚8时许,天色逐渐暗了下来,王可打着手电筒到细岭屯的农户走访。村民蒙世英今年62岁了,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发现王可来到自己家中,蒙世英既惊讶又欢喜,拉着王可的手招呼他坐下。“我家2亩水田、山地10多亩,几个儿子都在广东打工了,生活还可以。”老蒙给王可数起了家事。在被问到有什么困难和愿望时,蒙世英告诉王可,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政府把水渠修好,让自家的水田年年丰收。王可拉着老蒙的手告诉他:“您放心,我们一定想办法完成您的愿望”。王可嘱咐身边的同志,一定要解决好水渠“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乡亲们的水田有水用、够水用。在村民蒙辉家,了解到蒙辉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富裕起来,王可希望蒙辉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帮助乡亲走出困境、共同致富。(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王可书记来到细岭屯、住在蒙华家的消息迅速在村民中间传开,10日一大早,大家纷纷来到蒙家大院。正在吃早餐的王可放下碗筷,招呼大家坐下。“这次我来到这里,就是真心实意地倾听你们的需求和期盼,真心实意地帮助大家脱贫致富。我们都来坐一坐,谈一谈,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对村屯的发展有什么建议,大家放开说。”王可简单的话语一下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现在环境好了,野猪繁殖很快,有什么办法既不伤害野猪又能发展经济?我现在的作法是在林下种植生姜,这个东西野猪不拱。书记你看这样的方法能不能推广。”“平垌村历来有种植油茶的传统,我们能不能大力推广油茶种植、增加大家的收入?”“现在中央、自治区出台了很多扶贫政策,希望市、县加大扶贫攻坚步伐,带领大家尽快脱贫富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畅所欲言,字字都是掏心窝,句句都是想发展、盼致富。王可仔细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并逐条记录下来,不时抬头与大家深入探讨。他说,大家的想法都很好,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很中肯,市里、县里一定认真研究解决。王可语重心长地说,发展产业一定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平垌村只有7800多亩的林地,我们要做好规划、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规模经济。要相信科学,依靠科技,选好种植品种,让有限的山林发挥最大的效益。要积极建造沼气池,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

村民告诉王可,平垌村第一支部书记蒙名寿驻村后,走家串户,访民情、听民意,结合村情实际形成“一建、一修、一通、一改、一饮、一种、一养”的平垌村扶贫攻坚“七个一”工程的发展计划,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王可听后十分高兴。他说,扶贫攻坚工作就需要这样的好干部。驻村干部要真心实意沉下去,与群众打成一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干群众之所愿,踏踏实实为群众做好事、实事,他们会从心底感谢你。王可说,转变作风,要从深入基层开始。各级领导干部多到农村走走,把中央的政策、党的关怀送到农民朋友心坎上;多深入基层看看,听听乡亲们的心声,率领大家攻坚克难、实现增收、共同致富。王可每一句话都是这么实在又催人奋进,大家情不自禁鼓起掌来热烈回应,掌声在蒙家大院久久回荡。

告别平垌村的群众,王可风尘仆仆赶往大鹏镇思乐小学地质灾害点。思乐小学地质灾害点底部距离学校教学楼5米、长30米,随时危及全校师生的安全。王可来到灾害点现场查看,当了解到市里已经拨付资金30万元进行治理时,王可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要在确保整治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学生回校上学前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大鹏镇思洪村上黎桥在2005年被特大洪水冲毁,附近800多群众出行受困。重建新桥成为两岸群众多年的迫切希望,目前当地政府和群众已多方筹资35万元,但仍有20万元资金缺口。王可走在群众自发搭建的简易木桥上,神情凝重,他反复叮嘱随行的同志,一定要想方设法帮助筹够资金,早日实现桥梁建设通车,解决群众出行难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大鹏镇调研期间,王可还深入梁嵩状元纪念馆、景华风景区调研,希望大鹏镇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市委常委、秘书长宋震寰一同调研。

新闻推荐

创先争优 为党增辉 为民谋利热烈祝贺平南县丹竹镇党委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丹竹镇荣获贵港市2011年度科学发展“十佳乡镇”称号

...

平南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平南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