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贫瘠土里献丹心 科技路上梦飞扬

贵港日报 2012-06-05 18:51 大字

本报记者张日芳

“多年实践,科技是金。群众信任,我很欣慰,应更加努力。”黄丹红说。这位曾问鼎“全国科技种养女能手”、“广西种养十大女状元”等荣誉的山区农家女儿,在贫瘠土里献丹心、科技路上梦飞扬。

平南县丹竹镇盛产矿石灰,辖内土地偏“瘦”。19年前,该镇廖廊村党员农艺师黄雄芳在自家地上种起了对土壤肥力要求不高的普通余甘苗,并利用村中老余甘树嫁接,成功培育出优良品种“平丹一号”。

黄雄芳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2000年秋天,女儿黄丹红学校毕业后毅然接过父亲学科技、用科技的棒子,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壮大余甘果产业,为山区经济发展作贡献。

尽管“平丹一号”早于1995年已获全国新技术新产品金奖,但时至新世纪,很多群众还是很矛盾:余甘易种,投入不大,确实是好东西。但若种多了,又卖去哪里?群众的顾虑令黄丹红陷入深思。在对市场动态进行了一次次“测试”之后,她更坚信“平丹一号”余甘果在市场上的潜力和前景,决心打造种、产、销“一条龙”服务大平台。

黄丹红一边带领群众扩大大玉余甘果树的种植基地规模,一边筹建企业。2002年10月,投资1300万元、占地2.5万平方米、年加工30000吨余甘果的综合加工厂建成,广西大玉余甘果有限责任公司宣告成立,年仅24岁的黄丹红出任总经理。

坐落在村里小山丘上那几幢不见得如何雄伟的厂房,以及一个颇具田园诗意的大院,在深深地把群众吸引住的同时,也酝酿着黄丹红“科研兴企”的梦想。

面对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黄丹红勇敢地担起了种养能手和科技实业家这两副重担。她不断学习科学新技术,并在公司设立了能同时容纳200人的培训大讲堂,把新品种种植技术无偿地传授给群众;她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市场”的科学经营模式,在果苗培育、技术培训、项目资金等方面对种植户加以扶持,不断扩大大玉余甘树的种植规模。种植大户连片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公司只收取50%的种苗款,另一半种苗款作为公司与种植大户的联营投资。她在本村大玉余甘果主基地建立了种植基地党支部,并在技术骨干和党员中,实行“一帮二带”工作法。(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这样,公司每名技术骨干帮扶两名党员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并指导他们建立示范点,每位党员带动3户在资金和技术上有困难的群众脱贫致富,把党的组织优势转为了经济发展优势。

为使企业增加科技含金量,黄丹红在科研攻关上付出了无数心血。为了解决果酒中浓度偏高的问题,她独自前往广州农科所和华南农业大学,向专家教授虚心求教。回来后,她在进一步了解果酒与白酒的区别后再“对症下药”,终于取得大玉余甘鲜果果酒酿制的成功。她潜心研制的“平丹”牌大玉余甘酒先后荣获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暨产品展销会“纯天然食品金奖”、首届全国粮油食品博览会“天然食品金奖”,大玉余甘系列产品也于2005年全部通过食品安全管理HACCP体系认证和质量安全管理QS体系认证,投放市场后一直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广西大玉余甘果有限责任公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拥有专业技术人才150多名,总资产达6000多万元。近10年来尤其是2002年秋天广西扶贫现场会重点推介了“平丹一号”大玉余甘果后,种植大玉余甘果的热潮从平南涌向广西的玉林、河池、柳州、百色等市及省外的四川、云南、广东。目前,已辐射带动17300户贫困人口种植,种植面积5万多亩,人均增收470元,有力促进了各地扶贫产业的发展。该公司在广东、云南、贵州等省规模种植基地设有联络服务站(点),共安排了350多名农民就业。大片大片的大玉余甘果树既有效地改善了所在山区的恶劣生态环境,又为山区农民铺造了一条致富的道路。

去年,黄丹红出任了公司董事长。创业永无止境,创新引领发展。她不满足现状,去年下半年至今,一直奔波在平南至北京几千里的路上。她在忙什么呢?

把大玉余甘果“利用”得更彻底一点!黄丹红在现有大玉余甘系列产品的基础上,看到了这颗果实里更大的价值。她把目光转向了我国北方市场,计划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推进余甘果油新产品的研发,并推出余甘果含片,占领国内余甘果科研课题的新高地。面对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黄丹红提出,公司在销售方式上要由传统实物店向网络销售延伸。目前,她在公司已有网站的基础上,与“阿里巴巴”等全国知名网站建立了销售意向关系,将形成规范化、集团化的销售网络。

新闻推荐

醉驾出事故吊销驾证又领刑

...

平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