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化惠民 润物无声——平南县“十一五”宣传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贵港日报 2011-02-26 19:40 大字

 文轶  杨光华

“十一五”期间,平南县宣传文化事业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乘风破浪,阔步前行,精神文明之花开遍龚州大地。“全国先进文化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美誉使这座文化古城更加熠熠生辉。 

基础设施日新月异群众文化气象一新 

一座座文化设施在欢呼声中落成,一场场精彩演出在喝彩声中绽放……越来越浓的文化气息在龚州大地上荡漾。5年来,该县以文化惠民为出发点,着力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资180万元改造县图书馆,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平南县分中心;投资516万元建设2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农家书屋”90个,发放书籍135000多册;向32个行政村发放价值59万元的以奖代补村级文化设备,向243个行政村赠送价值121.7万元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设备。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性业余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该县一批业余文艺队被自治区、市评为优秀村屯文艺队,共计演出1147场次,观众90万人次。龚洲艺术团、喜洋洋舞蹈培训中心等民间艺术团培训艺术学员18000多人次。2008年,龚洲艺术团创作的打击乐《闹八音》、现代剧《乱云飞》、小品《求医》、《新伯乐相马》分别荣获贵港市“荷之韵”广场文化节表演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 

新闻宣传唱响主旋律文明创建亮点频现 

该县牢牢把握时代脉动,紧扣全县工作重心,不断开辟宣传新渠道,为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十一五”期间,该县创办了县委机关刊物《今日平南》,与新华社广西分社合作开通以手机为媒介的“新华掌媒”,为干部群众提供了解国内外大事和掌握县内动态的平台。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新闻工作思路,经常邀请区、市主流媒体记者深入基层一线采访,特别是在开展改革开放30周年辉煌平南、新中国成立60周年推动平南科学发展、“三百工程”项目建设大会战等重大专题宣传战役中,均邀请贵港日报社记者团前来专访,确保专题宣传形成声势。2006年至2009年,该县连续4年获得《广西日报》新闻宣传报道先进甲等县称号,县广播电视事业局连续4年被评为自治区电视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 

该县还把视野拓宽到港澳台媒体,在《文汇报》、《大公报》等影响力较强的刊物上宣传平南的工作亮点,不断提升平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该县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提升文明程度。通过经常性开展宣教活动、组织参观革命纪念碑和举办演讲比赛、歌唱比赛等,增强青少年爱国意识和道德修养。“十万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祖国发展我成长”征文比赛、“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等一项项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五年来,该县开展文化市场“扫黄打非”专项活动56次,检查网吧、书报摊店、音像制品经营单位、电子游戏369家次,收缴非法出版的VCD、DVD光盘60000多张,***码报资料130000多册(份),净化了校园周边文化环境,促进了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有序发展。 

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该县涌现出一大批文明创建先进典型,7个单位被评为“自治区文明单位(文明镇)”,12个单位被评为“贵港市文明单位(文明镇、文明村)”,大新镇大黎村获“全国创建文明村工作先进村”称号,该县公安局看守所干部吴礼盛入选“中国好人榜”,平南镇中心小学学生曾烨华获评为“中国好少年”……一项项荣誉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龚州大地,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体制改革适时转身文艺精品点红百花 

“十一五”期间,该县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重点加强广电网络资源整合、新华书店转制改企和电影公司的归口管理。通过文化体制改革,该县激活了文化产业“一池春水”,改制后的企业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大提高,逐步走上市场化、正规化的道路,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该县每年投入20多万元培养和激励文艺人才,五年来共表彰优秀文艺团体15家、文艺创作先进个人82人、优秀文艺作品62项,极大地鼓舞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十一五”期间,该县制作牛歌剧90多集,发行200多万张,1500多件文艺作品在市级以上媒体刊播展览或摘取市级以上评选奖项。其中,美术作品《雪原情韵》被送韩国汉城国际文化交流展览会展出收藏;儿童广播剧《小猫咪,你在哪里》获第五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独唱《海峡人家》获广西“八桂群星奖”文艺比赛演出奖铜奖。 

新闻推荐

平南县奏响项目建设“三部曲”

...

平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