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港南区东津石江小学李永有
在实践中自觉养成自学的习惯,形成了自学的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用教”的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数学自学能力是以独立性为核心的多种优化的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综合能力。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我们应该按照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的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是教学生掌握自学方法的过程,我的做法是:充分利用课本,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用“扶”的方法让学生读懂教材
让学生读懂教材,就是通过学生自己认真地读,去了解教材的内容,知道每一部分内容主要讲什么,要求掌握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思考的过程如何,为什么这样解题等。用“扶”的方法让学生读懂教材,就是在教学每一部分内容之前,老师认真设计自学提纲,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一条探索的路径。自学提纲要有针对性,能针对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同时又有启发性,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在积极思考之后能找到答案。
二、用“引”的方法使学生会读教材
在学生能根据提纲读懂课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展到会读书,也就是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会抓重点,紧扣关键,突破难点;对知识的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但懂得解题,而且能说出为什么这样解题;能以最快的速度正确分析和解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就是“引”。
在教学中,我处处注意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重在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方法。使学生沿着老师的“引线”步步深入,理解题意,掌握分析方法。逐步探索新旧知识的联系,正确运用旧知理解新知。使他们在平时的自学中,都能抓住重点,紧扣关键。达到既会解又能正确说出分析过程的目的。
三、用“放”的方法使学生会用教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相信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让学生有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学是为了用,在学生读懂教材,会读教材之后,还要使学生会用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课本的指导性和知识性作用。例如自学《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随便看看书,而是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会在书上用铅笔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自学时就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自学检测表明学生的自学是有效的。在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习题,互相检测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能正确说出自己的分析思考过程。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教学新知识前,我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课本进行自学,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通过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去探求和获取知识,老师只从中作适当点拨。
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是进行自学的一个好习惯,它的好处是可以使学习克服学生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但小学生自学习惯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教师通过经常合理、有效的练习活动来强化,并要适时检验其自学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认真思考,先复习,再作业,注意审题,独立完成作业,反复验证和愿意请求教师或同学答疑等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这时课前预习,教师不再给出预习提纲,而是学生通过自学,自己设计,确定内容重点,想办法解答问题。课堂上老师进行检查或抽查各人的预习情况。课后复习,要求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提高,能灵活运用。
学生经过老师“扶”“引”“放”这三个步骤的训练,掌握了怎样读数学课本,怎样在学习中正确合理地运用课本来获取知识的方法,在实践中自觉养成自学的习惯,形成了自学的能力,这就等于交给了学生一把不断打开新知识宝库的钥匙,使学生从过去的“学会”变成了现在的“会学”,这个关键性的转化,初步实现了“教是为了不用教”的目的。
新闻推荐
贵港市农业农村稳步发展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7.14亿元,同比增长6.24%
本报讯(记者张智荣)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以来,贵港市坚持质量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