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大有可为

贵港日报 2019-04-01 10:36 大字

王军荣

主持人语: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义乌人民出去旅游一定没有什么意思,因为景区的纪念品都是从义乌拿货的。”这个段子戳中了当前旅游“同质化”的短板。顾名思义,所谓“文化旅游”,看重的正是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特色与文化内涵。缺少文化的风景,如同缺乏灵魂的躯壳。如何深入发掘贵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贵港特色的旅游品牌,这无疑也是亟需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据3月2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清明小长假即将来临,接下来还有五一、端午小长假。很多人早早就安排好了出行计划,抢购了火车票或机票。当下,“打卡式”旅游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文化IP(指辨识度高、具有变现能力的文化符号)成旅游产业增长新爆点。

长途跋涉到某一景区,逛一圈,拍几张照片,算是到此一游了,这是过去“打卡式”的旅游。当下,“文化旅游”已经兴起,正逐渐受到游客的青睐,但“文化旅游”的最终决定者并非游客,而是风景区。于是问题来了,“文化旅游”要靠什么来吸引游客?

“文化旅游”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文化旅游”和“打卡式”旅游的区别在于,一个重内涵,一个重外表;一个追求品,一个追求赏;一个讲究“慢”,一个讲究“快”。虽然不能说“打卡式”旅游就低于“文化旅游”,但“文化旅游”显然会在旅游市场中占到一定的比例,甚至可能有一天和“打卡式”旅游平分秋色。

有数据表明,“文化旅游”的市场潜力很大,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地区并没有打造好高品质的“文化旅游”品牌,还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迎接那些喜欢“文化旅游”的游客。比如旅游纪念品,本应该为旅游目的地独一无二的纪念名片,却以“同一张脸”出现在全国各地旅游景点,“同质化”“低端化”甚至“地摊化”成为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尴尬标签。

当然,也不乏成功的例子。比如,在河南博物院文博商店,以武则天的文物“武曌金简”为原型设计出的“贪、懒、忌、胖、妒、怒、痴”橡皮檫时常卖断货;在西安华清宫景区,葡萄花鸟纹香囊、翼虎、大秦帝国象棋、汉礼姗姗等兼具历史文化与实用性的文创产品,受到市场欢迎。

有媒体报道,去年国庆假期,文化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一匹黑马:文化类景区订票同比增长超过36%。超过90%的游客参加了文化活动,前往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的游客高达40%以上。由此可见,“文化旅游”大有可为。

各地在发展旅游业时,应更多地考虑发展当地的“文化旅游”,让地方特色和文化结合起来,从而打造出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这一方面需要相关企业有创新精神,另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有效监管,避免过度开发、恶性开发、开发偏差等现象出现。

新闻推荐

覃塘区:六千农民在“双高”基地就业增收

覃塘讯近日,在覃塘区樟木镇种蔗老板谭宏强的“双高”(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里,村民正在忙着砍伐甘蔗。务工农民韦珍...

贵港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贵港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