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走来的匠心传承 记木格彩灯代表性传承人周春龙

贵港日报 2018-10-30 10:37 大字

本报记者蒙思婷

要完成100多道工序,才能做出一盏木格彩灯。

木格彩灯是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周春龙是其代表性传承人。他与木格彩灯一起度过了53年的时光,这门传统手工技艺在他手里记录、传承、创新、传递。

继承衣钵十余载苦练造灯技艺

木格彩灯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清朝乾隆年间,外出当官的先祖在衣锦还乡时,将广东流传的挂灯习俗以及制灯技艺一起带回到了港南区木格镇一带。经过世代传承,整理改进,形成了现今木格花灯的独特风格。

在周家,木格彩灯传到周春龙这里已经是第10代。自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他对花灯有着天然的兴趣与喜爱。一开始,周春龙跟在父亲身边只是打下手,做裁纸、上色等工作。真正从父亲手中接过这门手艺,是在他21岁那年。

“这门手艺最难的是砍竹条修灯架。其次是学扎灯架,因为都是利用榫卯结构。最后才是折纸花等工序。”周春龙告诉记者,制作花灯的流程主要是:砍竹条修灯柱、挖泥制模、买纸裁模、绘图上色、折叠纸花、扎制灯架、组装彩灯。颜料、纸张等部分制作材料可以在市面上买,竹条、泥模等则需亲手制作。

“做一盏彩灯需要110根宽窄不等、长短不一的竹条。要真正传承这门手艺,首先就得学会自己砍竹条。”仅是学会砍竹条,周春龙就花了10年左右,无数次在练习时不小心将自己的手指砍破。鲜血涌出来流到竹条上,他便放下柴刀找布条捆住手指,转身又忍疼继续练习。

“最开始一条竹子只能砍出30根左右能用的,后来就能砍出80至90根了。”周春龙砍竹条的手法已经十分娴熟。但由于长年累月地练习技能、扎制花灯,他的双手布满老茧,两手食指和中指的骨节也变得异常突出肿大。

周春龙介绍,木格花灯根据高度、大小和华丽程度可分为6个种类。一般最底层为手工书写的吉祥语或吉祥画,中间几层则为龙、寿仙、菊花等各种吉祥图案,泥捏的立体人物穿插其间,整体美观大方,鲜艳夺目,看上去十分喜庆。

“按照这里的风俗习惯,家里有喜事时,都会购买几盏彩灯挂在自家厅堂和宗祠,代表着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寓意。”目前,周春龙只扎制5层6个面的彩灯,这也是最复杂的一种,他一年只能做300多盏,供不应求。

创新求变让非遗适应时代生活

周春龙一直在追求制作出更美观的花灯。为之还曾与父亲爆发过多次争吵。

周春龙年轻时到外地做过一段时间的服装印染。他在工作中发现这类颜料更鲜艳持久,便想把这种颜料运用到花灯上色中。当时的花灯普遍颜色较为暗沉,且极易褪色。这与制灯的纸张和颜料都有关系。

周春龙向父亲提出:使用新方法、新材料制作出更为鲜艳夺目的花灯。然而父亲坚持要秉承传统老办法。多次商量无果后,周春龙与父亲“分道扬镳”,各做各的。

时间和市场证明了周春龙的尝试是对的。鲜艳的花灯和持久的色泽让他的彩灯大受欢迎,父亲也转而向他学习。

这些年,周春龙依旧在不断改进制作工艺,家中所有的新式图案模具都是他用刻刀亲手做的。

从前,木格镇有小半的人家都会制作彩灯。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许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传统技艺也因此受到巨大冲击。彩灯制作手艺在一些家庭里逐渐荒废失传。如今,整个木格镇会制作传统彩灯的不超过10人。近几年周春龙也收过几个徒弟,但最后都被吓跑了。“他们以为只需要学习灯架组装,看到‘真相’后都放弃了。”周春龙无奈地说道。单是准备材料就要花上半年到10个月,做好一盏花灯也要7、8天。纯手工的花灯制作过程繁琐,收益也低,这都是后继乏人的原因。为此,最近周春龙常和其他几名手艺人聚在一起,谈论如何让木格彩灯越做越好。一是为适应市场的需求,二是为自身的延续。

木格彩灯具有较强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反映出了当地居民特有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近年来,贵港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给予了关注与支持,木格彩灯得以注入新的活力。但如何将其更好地传承下去,仍是周春龙这代人面临的难题。他们正努力创新方式方法,让传统能够与当代生活相适应。

新闻推荐

一言不合大打出手 两败俱伤得不偿失

港北讯俗话说:冲动是魔鬼。两男子在合伙做生意期间因双方意见不合而大动干戈,最终导致一人受伤,一人获刑。日前,港北...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