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讯屯里喜讯多 记港南区桥圩镇桥圩社区营讯屯的巨变

贵港日报 2018-10-13 11:12 大字

本报记者梁时来

9月28日,秋风送爽,艳阳高照。港南区桥圩镇桥圩社区营讯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彩球高飘,庆贺屯文体活动中心落成;八音齐奏,起舞欢歌,歌唱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变,唱响今天的好日子,唱出居民的好心情。

不堪回首“大锅饭”

提起改革开放前的穷日子,居民们体会至深。现年65岁的伍振雄说,营讯屯人多田地少,由于地处桥圩街边,铁路、公路和学校建设,征去土地30多亩,现在,全屯45户358人,有水田50亩,人均土地1分4厘。在那个吃“大锅饭”的年代,以粮为纲,全面砍光,种植经济作物被说成是割资本主义尾巴;外出做生意,被说成搞投机倒把。“桥圩好契弟”却“契”不出名堂来,正是床底劈柴——有劲使不上。居民生活水平低,一个劳动日2角钱分红,日常花销靠“鸡屁股银行”。粮食不够吃,靠吃返销粮,每年都要到邻县的山心、石南等地赊木薯、红薯回来度荒;村上的媳妇要回娘家讨米揩油回来过日子。居民们在贫穷中煎熬。

恢复高考上大学

粉碎“四人帮”,人民大解放。1977年,邓小平复出抓教育科技,拨乱反正,作出了恢复高考的重大决策,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奏曲。

屯里会计张明芬说,以前当兵招工招干上大学都是凭关系,走后门,严重挫伤人们的积极性。1977年恢复高考后,营讯人重视读书,许多家庭节衣缩食、砸锅卖铁送子女上学,捐资建校、捐资助学蔚然成风,全屯人才辈出。恢复高考至今,该屯有3人考上硕士研究生,25人考上本科,30人考上大专,一批青年考上中专。该屯蔡剑兴是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电子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从事软件开发项目,项目荣获“国家先进技术项目”奖。该屯有10多名大学毕业生成为了公司的高管,许多学子在电子、贸易、电商、种养殖等方面事业红红火火。恢复高考,使许多农家子弟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

个私经济大发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浩荡东风吹遍神州大地,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澎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有“桥圩好契弟”之称的营讯人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发挥地缘优势,掀起“契”商、“契”厂、“契”场、“契”坊、“契”公司的热潮。桥圩社区党委委员蔡荣华说,那几年,营讯人开店办厂办公司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他还掰着手指数说营讯人创造桥圩镇的“五个第一”:第一个开钢材销售店、第一个开中药材购销部、第一个开精米加工厂、第一个开铝材经销店、第一个开桥圩鸭肉粉店。居民张友明开大米加工厂,年加工销售大米10000多吨,销售额超6000万元。据伍振雄介绍,全屯户户有项目,目前上规模上档次的大米、胶合板、羽绒加工企业6家,油坊、酒坊和经营日用品、百货、副食品、餐饮店50家,拥有年出栏生猪5000头的养殖场1个,全屯年经营收入超6亿元,上交税金300万元,实现利润1200万元。桥圩社区党委书记钟新说,营讯屯没有贫困户,家家户户通过自身努力开店办厂走上致富路。

居民生活如蜜甜

随着经济的腾飞,营讯人的生活如倒吃甘蔗——节节甜。

吃。由过去吃不饱,一年吃不上几次肉到大鱼大肉,过上温饱日子到现在讲究健康营养,专挑原生态,吃土鸡、土鸭、土猪和有机稻米、有机蔬菜。

穿。由过去穿土棉布和蓝衫到现在多姿多彩,农民也穿上羽绒服、皮夹克、皮大衣、呢大衣,穿金戴银,追求时尚。

住。家家户户建起了洋楼,室内装修精致,大屏幕彩电、高档音响设备、洗衣机冰箱电饭锅等家电一应俱全。60%的居民在贵港城区购有房子,做两栖农民,享受“候鸟”生活。

行。水泥路连接各家各户。交通工具由自行车到摩托车、由电动车到小轿车。现在全屯拥有50多辆小汽车,其中,张友明户就有6辆,众多的轿车中,不乏奔驰、宝马等名牌豪车。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屯居民集资70多万元,建屯文体活动中心,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设有舞台、篮球场、兵乓球室、棋牌室、图书室、学习室。居民乐有其所,隔三差五前来唱歌跳舞,打牌下棋,健身养体,好不惬意。

改革开放无止境,加快发展谱新篇。营讯屯人正豪情满怀,奋力奏响乡村振兴的华彩乐章。

新闻推荐

成立一年孵化出一批成果

本报讯(记者梁时来)不久前,广西全界羽绒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以自身孵化平台对接桂林银行,为入孵企业办理现场金融...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