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户 购天下物 改革开放40年市民购物方式见证时代发展

贵港日报 2018-10-11 11:13 大字

本报记者谭彩珍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买买买”一直不停地“变变变”,从供销社“凭票购物”到百货超市选购,再到足不出户的“网购”……如今,又进入了“扫一扫”无现金支付时代。40年间,贵港市群众购物方式的变化,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票据制约消费

计划经济时代,吃饭要粮票,买油要油票,穿衣要布票……购物票主宰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消费。购物票给当时的群众留下深刻印象,不仅仅是因为使用过,更多的是限购的苦涩与辛酸。

“没有票,有钱也买不到想要的东西。”家住港城街道旺华村、今年70岁的周深贵对当时购物印象至深,买东西必须要凭票到供销社购买,否则就算有钱,也买不到东西。“那时候的购物票比钱更有用。”周深贵说,当时的生活必需品是按人头定量分配,每人每月大约分配15公斤粮票,每人每年分配6尺布票,甚至于每人每年只分配3尺布票!他告诉记者,由于布票紧缺,他初中三年只买过一套衣服。“当时,每个家庭每周能买一斤猪肉,排队买肉是老百姓最开心的事!”周深贵说,逢年过节,老百姓都在供销社门市部排长队等待购物。“那时候,供销社是最‘牛\’的单位,大家都渴望认识供销社的职工,嫁(娶)供销社的职工更是老百姓的梦想,因为这不仅可提前知道走俏的东西到货时间,还可以免排长队!”周深贵笑着告诉记者,这是当时群众的“心愿”。

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特别是1984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生活必需品供应不那么紧张了,但当时仍视为“三大件”的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还是稀罕物。“拥有一辆单车成为平民百姓的梦想。”港北区根竹镇84岁的黄桂保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79年,他从根竹大队调到覃塘公社时,分配到一辆人们梦寐以求的上海产永久牌单车,他便成为当地群众的崇拜对象。

超市速占“阵地”

1993年全国取消粮食定量供应,各种购物票据逐渐淡出群众的生活。1995年后,购物票据彻底退出了社会大舞台,标志着中国从物质短缺时期迈入了物质丰富时期,也折射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80年代,小卖部、商铺终结了供销社购物垄断;90年代,超市、商场像雨后春笋般出现,群众提着购物篮或推着购物车在超市里自行挑选商品。

1996年,黄桂保从根竹乡政府退休后,到市区老年大学学习,第一次听到老年大学的同学提及“超市”,他一直琢磨“超市”到底是什么样的。“超市商品种类繁多、摆放整齐、明码标价,还有专员管理。”黄桂保说,第一次进超市,被超市里蔬菜、水果、日用品等一应俱全的商品惊呆了。“那时,逛超市是一种时髦,无论买不买东西,大家都喜欢进超市逛一逛……”黄桂保笑呵呵地说,“每天老年大学放学,我也去逛逛超市再回家!”

“网购”成为主流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突飞猛进,超市不再是唯一的购物场所,网络购物成为消费新主流。

2008年以来,网购的推广和普及让购物变得更便捷,大到汽车、家电,小到零食甚至缝衣针,从标准化商品到私人订制等个性化产品……网络给消费者创造了一个更加齐全、便捷、贴心的购物环境。

“80后”的陈军宏是一名上班族,他特别钟情网络购物。“我的吃穿住行,几乎都是网购。”陈军宏说,网购省心省力,且价格更便宜。确实,网购只需鼠标点点、手机“刷刷”,便可浏览海量商品,挑选自己心仪的物品,实现了“足不出户,购满天下”。

购物环境和场所在不断变化,购物的方式也在新的科学技术引领下变化。如今,收款员问得最多的是“微信还是支付宝支付?”手机“扫一扫”让人们摆脱现金的束缚,进入快捷、安全的支付时代。

古稀之年的周深贵去年也学会了使用微信、支付宝,去买菜都是用手机“扫一扫”支付。他感慨道,回想起物资紧缺甚至连饭都吃不饱的艰苦年代,看看今天物资富足的生活,而且一台手机就能走天下,根本没有可比性……改革开放好啊!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

新闻推荐

为农服务天地宽 贵港市供销社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安伏岭近年来,贵港市供销社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创新管理机制体制,盘活资产,初步构建了以联合社机关主导的...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