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民生新闻

贵港日报 2018-10-11 11:13 大字

港北区委宣传部陆宏夏

近年来,民生新闻因反映百姓身边的人和事,受到众多百姓的关注和喜爱。民生新闻,顾名思义就是记录百姓衣食住行、反映百姓冷暖安危的新闻报道。如何把民生新闻做出彩,提升民生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本人认为做好民生新闻,可以从选题、策划、写作入手,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让百姓乐于接受。

选好选题

民生新闻报道题材多而杂,像百姓的家长里短、衣食住行都是报道题材。我们在做新闻报道时,既要考虑选题是否有新闻闪光点、能不能吸引观众,又要考虑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思想,对社会有积极正面意义。因此,在选题上,就要选择既能吸引观众眼球又符合新闻舆论导向的题材,写老百姓真正想看的新闻。

选题可包括就业、教育、社会福利、医疗等等,这些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都是受众需要和愿意关注的事情。近年来,贵港市不断完善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道路建设项目,项目进度、何时通车自然就成了百姓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可以密切关注项目建设进度,持续推出相关报道,这样百姓通过看新闻就及时了解城区道路建设最新进展,从而提高新闻的关注度。

精心策划

许多民生新闻因题材小而有简单化报道的弊端。如何让民生新闻报道有广度、深度,笔者认为,可以在新闻策划和采访深度上做文章。

在采访前,需对线索进行思考,想想从何种角度切入采访,需要采访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可以深入挖掘,事先做好现场采访各项工作,如此一来,采访起来更容易,采访对象也更愿意配合采访。

在采访中,对新闻题材进行深加工,深入挖掘新闻资源,既要报道好每一条新闻,又要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将新闻做深、做大,使得新闻报道有亮点、有特色,提升报道的关注度和思想内涵,让新闻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因此,我们要精心策划新闻题材,在报道上出实招下实功,让报道更接地气。像捐献器官弘扬正能量的题材,媒体也报道过不少,一般都是采访捐献者亲人。但是,我们可以扩大采访面,即采访捐赠者家属、捐赠者邻居、受赠者家属、医生等人物。有这样一个例子,曾有记者报道农村残疾夫妇无偿捐献儿子器官这个事件。一开始,记者选择了农村残疾夫妇这个角度,先到村里采访农村残疾夫妇及其邻居,真实反映这夫妇家庭情况和想法,然后又辗转联系上受赠者家属及医生,及时了解受赠者康复情况。整个报道紧紧抓住了一个“情”字,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细节丰富,现场感强,真实可信,让观众感受到人间暖暖的正能量。同时,在报道的后期,推出新闻评论,在这篇报道中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拨动了人们心中爱的心弦,弘扬正能量。该篇报道获得了“广西新闻奖一等奖”。

巧写新闻

民生新闻不仅要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大家这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好的民生新闻除了好题材、深采访,还要有好文采,把新闻事件讲得声情并茂、起伏跌宕、结构巧妙,让读者看完后印象深刻。

首先,搭好框架。不同的新闻事件,有不同的叙事方式。在把握好基调的前提下,根据新闻素材通过倒叙或插叙设置好结构,用百姓易于接受的语言讲述新闻。像煤气涨价、公交车改道、柴米油盐等老生常谈的新闻,难以长久吸引大众。我们在采写这类民生新闻时,不妨改变传统写法,多让群众发声。

其次,活用同期声。要强化现场意识,将采访过程的原生态呈现给受众,在报道中充分运用同期声、现场声,增强“我在现场”的感觉,多一些“民味”,自然而然就拉近了与群众的心理距离。

第三,巧设悬念。写稿的时候,要善于设置悬念,步步设局,一个谜接着一个谜,让新闻事件变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这样的新闻才会吸引观众,更有说服力。

第四,传递温度好的民生新闻还让人感到贴心、暖心。因此,民生新闻要真心服务百姓,为老百姓答疑解惑、排忧解难,传递社会温度。例如,国家出台一些新政策和法规,老百姓一时不完全理解,这时,我们也可用通俗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把政策、法规宣传得深入民心,热心为老百姓办实事。再如,可设服务于群众的版块,化解矛盾,解百姓之急,推出有温度的报道,提供实用新闻信息,传递温情和服务,用柔软的“服务性”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像扶贫济困的报道、生活中急难险事帮办、有关寻人、感恩、圆梦等方面的帮助行动,都体现了人间浓浓情意。

新闻推荐

成立一年孵化出一批成果

本报讯(记者梁时来)不久前,广西全界羽绒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以自身孵化平台对接桂林银行,为入孵企业办理现场金融...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