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贫困户 家贫志不短

贵港日报 2018-09-26 10:34 大字

本报记者蒙思婷

“上半年亏了1万多,等现在这一批长到300多斤就卖出去,回本没问题,估计还能赚1万多。”李应然站在猪舍里,一边看着吃得正香的肉猪,一边对记者说起了自己的养殖计划。他经营猪场快两年了,目前有90多头肉猪存栏,两个月后打算出栏50多头,同时再进100多头,继续扩大养猪场规模。

今年50岁的李应然是覃塘区蒙公镇高占村2015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预计今年底脱贫。虽然他身材瘦小,右眼失明,但是为人乐观,有闯劲、有想法,人也勤快能干。这个500平方米的养猪场是他增收脱贫的一个重要渠道,当初能建起这个猪场,靠的是2016年获得的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

当其他贫困户听到扶持政策还在犹豫、观望时,李应然已经开始计算着怎么才能趁着这个机会发展生产了。其他贫困户为了保险,多数选择入股合作社,或者抱团大企业,但李应然不甘心只领点分红,他要利用好这笔扶持资金拼一拼、闯一闯。

“有政策有资金,还是自己发展好,不发展怎么脱贫?”李应然拿着扶贫贷款,张罗着盖起了养猪场。他养了十几年的猪,经验丰富,现在又跟扬翔饲料公司合作解决了饲料供应问题,预计家庭每年至少可以增收1万元。

除了养猪场,家里脱贫靠的另一个重要收入来源就是李应然开的理发店。

“咔嚓、咔嚓……”李应然5分钟内快速剪好一个头,失明的右眼对他毫无影响。这家开在蒙公民族中学的理发店只有30平方米,内里陈设也很简单,每天平均客流量却达到40人左右。附近街上也不是没有别的理发店,但是乡亲和学生就爱来他这儿,因为手艺好、服务好,速度还快。李应然也不多收,剪一个发型5块钱。

这门手艺也是他年轻的时候“拼”来的。李应然4岁那年生过一场大病,导致右眼失明了,落下终身残疾。长大后,李应然离家到广东务工,因为残疾,找工作到处碰壁。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家发廊招工,他用诚心打动了老板,顺利找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在发廊工作期间,看到理发这行生意不错,李应然萌生了学习理发的想法。

说干就干。1991年,李应然狠下心花了60元报名参加培训班。学成后为了锻炼手艺,他就辗转各个工地帮老乡们免费理发,来剪发剃头的人多到记不清。

干了两年理发义工后,李应然决心回到家乡开辟自己的事业。当时租用了一间小瓦房开始经营理发店,因为手艺不错,收费便宜,受到邻里的一致好评,生意渐渐红火了起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建起了小楼,娶妻生子。

在一切慢慢好起来的时候,一次失败的投资让李应然跌落低谷。2007年,李应然与人合资种植的70亩西番莲失败了,问题种苗结不出硕果,反而让他债台高筑。两个儿子上学花费巨大,家中全部重担都压在李应然身上。

在困难面前,李应然没有倒下,这些年他不放弃任何能重新发展的机会。他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家庭的重担。

靠着国家相关的教育扶持政策,李应然减轻了两个孩子的上学负担,现在他们高中毕业后都到广东去务工了。去年,李应然在理发店旁边间隔了一个几平方米的小房间,摆上货架卖些日用商品,又增加了一笔收入。

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和妻子一起喂猪,干完活回到理发店剪发,营业到晚上十点……残缺的身体、贫困的家庭没有磨灭李应然坚强的意志,他用勤劳的双手和大胆的闯劲让日子慢慢好了起来。等攒够了资金,李应然想成立合作社,开辟更多的增收项目,他心里的一个个计划正慢慢成型。

新闻推荐

港南区爱心企业慰问贫困户

本报贵港讯9月20日,贵港市港南区瓦塘镇八合村五保户林金生接过扶贫工作队员送来的月饼,连声道谢。驻八合村工作队员联系社...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