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杨脱贫记

贵港日报 2017-07-18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黄静华

“做装修工得2万多元,养蚕1万多元,种植水稻、甘蔗有1万多元,还有合作社两笔分红共5000元,‘以奖代补\’3000元,共4.8万元,这收入可比往年多了一倍呢!刚毕业那两个臭小子的工资就不算进来了,呵呵!”杨启德掐着手指头和记者算了算去年的收入,这可观的收入,使他家于2016年底经过认定成功脱贫。

7月14日,记者去到老杨家,他刚从隔壁村搞装修回来。今年刚满50岁的他,一身灰尘但精神十足。老杨是覃塘区大岭乡古平村刘公屯人,夫妻两人多年来靠种地养蚕,侍奉老人和供养两个孩子上学,生活过得节俭贫苦,建档立卡时他家被评定为“因学致贫”贫困户。

“生活困难不能怨天,努力劳动总会好的。只要有合适的赚钱路子,我都愿意干!”老杨拿出一支烟,叼在嘴边,和记者聊起家里的脱贫小事。

实施***后,在驻村干部的帮扶鼓励下,老杨申请小额信用贷款、“以奖代补”产业补助,参加铁皮石斛种植培训,还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种了水稻6亩、桑树3亩、甘蔗2.5亩、花生1亩,这才有了去年那喜人的收入。

“老杨老实勤快,他们夫妻都是不怕辛苦的人。”古平村文书农新恒说。近两年来,村里建筑队缺人手的时候,总喜欢捎上老杨去打个下手,一来二去,勤奋的学徒“转正”了。2016年7月开始,老杨在兼顾地里庄稼的同时跟着建筑队在家附近务工。

“家里条件这么困难,还坚持送孩子出去读书?”记者问。

“那时是真穷啊,但只要他们愿意读书,我就是借钱也送他们出去。”两个儿子每年高达3万元的费用,是家里支出的大头。那时候老杨家仅靠3亩水田、1亩甘蔗和养蚕维持生活。

“现在收入多了,两个孩子也毕业了,可以放松一下了吧?”记者问。

“松口气了,但还得继续努力。”说起如今家里的情况和工作稳定的两个孩子,老杨沧桑的脸上满是自豪。

“前两天刚卖完今年第一批蚕茧,应该有5000多元吧。等晚稻插了秧,又可以养第二批蚕了,就是辛苦了孩子她妈,我只能晚上搭把手。”老杨对记者说,同时望向旁边静静听着的老伴,眼下天气转好,开始收花生了,晚稻也要准备播种了,夫妻俩不时细声商量着地里的事情。

新闻推荐

“老V”盗车还勒索罪上加罪

覃塘讯偷了车,还以被“诬陷”为由敲诈勒索受害人!近日,覃塘警方经过缜密侦查,破获一起敲诈勒索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3人。6月19日11时许,在覃塘区东龙镇务工的雷某到东龙派出所报案称,今年3...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老杨脱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