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的职业是农民”

贵港日报 2017-06-20 11:16 大字
贵港市新一代职业农民在互相切磋种植技术。(记者梁晓冬摄)贵港市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记者黄远会摄)港南区东津镇新型职业农民建立的规模百香果基地。(记者梁晓冬摄)图为宋波在他的种植基地察看作物生长情况。(记者谢彬摄)新型职业农民助推贵港市百香果产业朝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记者梁晓冬摄)曾允科正在检修农机。(记者谢海兵摄)贵港市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本报记者 黄远会

近年来,贵港市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强化现代农业人才支撑、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业增效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坚持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原则,通过教育培训、服务指导、积累经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2016年,贵港市培训农民及技术人员2139人次,已认定初级职业农民1426人、中级职业农民85人。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呈现出培育规范、有序推进的良好态势。

“贵港市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主线,创新管理机制,强化精准培育,提高培育效果,形成自治区、市、县(区)齐抓共管、部门协同推进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格局。”市农业局科技教育科科长庞政辉介绍,去年来,市农业局紧扣全市农业发展实际,按照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既定目标,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思路、完善措施,实现了规范、创新、提升的阶梯式发展,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以港南区为例,2016年,该区与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合作,分别在八塘镇高庆屯、湛江镇平江村罗塘屯通过整屯推进的方式,开展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他们紧紧围绕港南区现代农业发展,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时制定了《2016年港南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工作目标任务,分类型、分产业制定了培育计划。2016年底,港南区已完成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工作,完成培训人员203人。共分2个产业4个培训班,其中蔬菜产业50人、蔬菜产业50人、休闲农业产业103人。

港南区农业局负责人张永坚介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方式,采用本地教学(课堂理论授课)+ 外地观摩(基地观摩、现场教学)+田间学校(点对点,面对面)现场教学方式,让农民不仅在课堂上学习到农业知识,也开创了村民技术员培训的新方式。完成培训后,对学员进行了测试,对讲师、培训机构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员对培训中所学到的农业知识掌握到位,对讲师及培训机构的满意度高达95%以上。

为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顺利开展,贵港市按照“科技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尊重农民意愿、立足产业培育、突出培育重点的原则,以造就高素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目标,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促进农业从业者职业化为导向,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初级、中级、高级证书“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有新理念、新技能、新觉悟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记者从市农业局了解到,贵港市各县市区从土地流转、技术培训、技术服务、金融信贷等方面,制定了具有当地特点的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办法。目前,贵港市已初步建立了以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初步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我的机械耕田梦”

——新型职业农民曾允科创业小记

本报记者 谢海兵

5台收割机、32台耙田机、7台插秧机、7组粮食烘干线……6月15日,当记者走进港北区新圩村正能量农机专业合作社时,犹如走进了一个农机展览馆,大大小小的各式农机,让人目不暇接。

“让耕地机械化,让更多人能以简单又轻松的方式种田,并且获得最大效益,这就是我的梦想。”该合作社负责人曾允科告诉记者,有一件事深深影响了他。

1994年的夏季,正值农忙时节,家家户户都下地“抢收”稻谷,不料天气突变,连续下了半个月时间的雨。因为没有太阳晒,稻谷堆放久了就发霉生芽。“那么多发芽的稻谷,我们家只能用锅一次又一次地翻炒。”当时还只有十岁的曾允科对这件事印象深刻,心痛不已。工作后的曾允科,每次回家都发现,村民在“双抢”时节还是会遇到各种问题,有时候要请外地人开收割机来收割,无奈错过了收割时节。

曾允科心想:我自己做农机产品销售,对农机十分熟悉,为什么不试试呢?有了这样的念头,他说干就干。2013年,他毅然辞去了南宁的工作,回乡做起一个“新农人”。他花了30多万元买了3台收割机,信心满满地要“大干一场”,不料受外地人经营的收割机影响,他接到的订单不多,曾想过放弃。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曾允科成立了正能量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政策的扶持带动下,该合作社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该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60多户社员都使用机械化种植,大大减轻了家庭劳动力和种植成本,也让合作社的“名声”越传越开,村民纷纷向该合作社预约农机服务。“就拿种植5亩水稻为例,每人每天工钱100元。传统的育秧需要两人工作两天,插秧需要5人1天做完,总共需要900元,而如果采用机械化种植,则需要400元的育秧费和300元的机插费,政府每亩还补贴70元,那农户只需出350元即可。”曾允科掰着手指告诉记者机械化种植对村民带来的益处。为此,曾允科还成功申报了2015年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项目,他向朋友家人共筹集290多万元购买了一批机械化农机,开始在周边地区开展耕、种、收等服务,使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去年,该社完成机耙面积2000多亩、机播面积4000多亩、育秧面积5600亩左右、收割面积2000多亩、稻谷烘干量达3000吨,全年农机作业服务纯收益45万元左右。

去年,曾允科还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并获得相应证书。有了这些机械化农机和专业技能知识,曾允科也从2014年流转土地种植100多亩水稻增加到现在500亩,他表示下一步还要通过参加培训,提升专业技能,继续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插上科技金翅膀 带领果农奔小康

——记新塘镇万福村新型职业农民宋波

本报记者 谢彬

5月下旬,港南区新塘镇万福村生态扶贫产业园今年试种的香瓜上市了,皮薄肉厚、清香甜脆,一经推出就被一抢而光。这是该村新型职业农民宋波采用科学种植方法取得的成果。

6月14日,记者在宋波的种植基地看到,连片种植的火龙果和百香果长势喜人,一排排藤架整齐地排列着,百香果枝条上已经挂上了鸡蛋大小的百香果,很是诱人。

“这是今年刚种下的百香果,长势非常好。与传统的种植模式不同,我们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和精细化管理来实现果品优质高产。”宋波向记者介绍,该基地今年共种植百香果300亩、火龙果150亩、其他水果50亩,全园采用自动化灌溉,而且实现水肥一体化,根据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对各种营养元素需要的不同,施用不同成分、不同比例的肥料。该基地还招了20个村民务工,基地每天都有巡查记录,植物生长情况记录、病虫害防治记录以及施肥记录等都严格做好台账。

“我们还引进了台湾大红火龙果,果实个头很大,味道口感很好,特别甜。”宋波对记者说,台湾大红火龙果每公斤价格在20元以上,预计第一年亩产500公斤,第二年2000至3000公斤,第三年进入盛果期,亩产量达到4000公斤。该基地种植的百香果品种主要有“紫香一号”、“台农一号”、黄金百香果、满天星百香果以及其他新品种,亩产1500公斤左右,每公斤价格9至10元,利润较可观。生产的水果将通过批发、电商和现场采摘的方式销售。

记者了解到,宋波种植绿化苗木、花卉、水果已经有十多年,在百色种植芒果也有4年多,在种植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看到家乡种植模式陈旧,品种结构单一,还有不少土地被撂荒,去年,他决定返乡创业,用了两个月时间平整土地,利用荒地和改良石化地,建立了500亩的水果种植基地。去年12月,宋波在村干部和第一书记的引导下成立了广西贵港市佳润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以该合作社为主体,创建万福村生态扶贫产业园,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59户农户种植水果,并通过土地流转和提供就业来增加贫困户收入。“市扶贫办帮我们产业园修了一条水泥路,港南区农业局和市农科所分别赠送了20吨有机肥和3000株百香果种苗,还帮助培训我们的员工。” 目前,产业园正在申办无公害产品认证和富硒产品认证,下一步是进行标准化种植和打造休闲观光农业。

“过去的种植模式是粗放管理、大水大肥,只图产量而不考虑质量,果品一直卖不上好价钱,我想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让果园起到示范作用,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宋波说。

相关链接

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2017年1月29日,农业部出台“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差别在于,前者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职业”,后者是一种被动烙上的“身份”。现在,大量的农村青年外出打工了,主动选择离开农村的土地。这是大多数“身份农民”脱贫奔小康的道路选择,是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必然。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冯仕政说,“职业农民”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农民”是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而不再是一种被赋予的身份。从经济角度来说,它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有利于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尤其是在当前人口红利萎缩、劳动力资源供给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更是意义重大;从政治和社会角度来说,它更加尊重人的个性和选择,更能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身份农民”与“职业农民”的差别还在于,前者最多只能勉强养家糊口,有的连这都做不到;后者则可奔小康,还能致富。

新闻推荐

贫困户温有健脱贫记

本报记者邓海兰他有着敢想敢干的决心,有着开拓进取的精神,面对困难,他用勤劳的双手告诉人们,脱贫致富是脚踏实地、勤劳肯干。他就是港北区大圩镇永梧村贫困户温有健。温有健今年44岁...

贵港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贵港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